2019年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总结报告
由IACMR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的2019年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于7月14日至18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成功举行。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对此次研讨班十分重视,学院组建了以院长叶强教授为首的筹备小组,很早就对筹备工作做出了计划。从五月下旬开始,筹备工作进行倒计时,师生们加班加点、辛苦忙碌,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整个团队配合默契,有条不紊,沟通高效,反应迅速,使得此次研讨班顺利举行、完美收官!此次哈工大的筹备工作令授课教师和参会成员们印象深刻、交口称赞,IACMR对哈工大管理学院参与此次研讨班工作的所有老师与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
教学团队
本次研讨班由IACMR现任主席、范德堡大学的Ray Friedman教授担任议程主席,由他邀请了14位国际管理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对四天的讲座和课程做出了规划,按照各位教授的研究专长及科学研究的逻辑性,安排了系统、完整的日程;授课教授们准备了大量的阅读资料,要求参会人员事先阅读、准备。IACMR前任主席、莱斯大学的周京教授担任研讨班的现场主席,协调研讨班课程的现场顺利运作。授课教授们为来自海内外47所大学的120位博士生及年轻教师,围绕着科学精神的追求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及应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互动式培训。
指导教授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1. 边燕杰(Yanjie Bian), 明尼苏达大学教授
2. 陈昭全(Chao C. Chen), 罗格斯大学商学院管理与全球商务系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2012-2014主席
3. 樊景立(Jiing-Lih Larry Farh),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特聘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2014-2016主席
4. 黄 旭(Xu Huang), 香港浸会大学管理系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亚太区代表(2014-2016)
5. 贾良定(Liangding Jia), 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中国大陆区代表(2012-2014)
6. 井润田(Runtian Jing),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副主席
7. 贺 伟(Wei He),南京大学副教授
8. 刘黎安(Leigh Anne Liu), 佐治亚州立大学副教授
9. 刘 武(Wu Liu),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
10. 沈 伟(Wei Shen),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
11. 徐淑英(Anne Tsui), 圣母大学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管理学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创会主席
12. 张 燕(Ann Zhang),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13. 张志学(Zhi-Xue Zhang),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候任主席
14. 周 京(Jing Zhou), 莱斯大学管理学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2010-2012共同主席
指导教授由左及右依次为: 北京大学的张燕教授(左二)、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刘黎安教授(左三)、明尼苏达大学的边燕杰教授(左四)、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沈伟教授(左五)、上海交通大学的井润田教授(左七)、罗格斯大学的陈昭全教授(左八)、莱斯大学的周京教授(左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樊景立教授(右七)、北京大学的张志学教授(右六)、香港理工大学的刘武教授(右四)、南京大学的贺伟教授(右三)。
课程架构
四天期间,研讨班共安排了全体讲座四次,首先介绍科学研究过程及其方法、如何选定研究主题并确定研究问题、以及如何构建理论和假设等总览性的主题,然后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组,分别由擅长这两个领域的不同指导老师,举行平行讲座,介绍各自领域做研究的各种方法,比如实验法研究、二手数据研究、调查研究、定性研究、纵向研究、分层研究和网络分析等等。最后,由IACMR创会主席徐淑英教授就科学的精神和伦理演讲,高屋建瓴地提出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理念和做研究的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期间,每个指导老师都带领一个小组,就小组成员申请时提交的提案进行讨论、分析和现场指导,以提高每人的提案水平。小组讨论穿插在讲座中间,使得听课与发言相得益彰。这样系统性的、互动性的研讨班,给参会者带来了独特的培训体验,并赢得了他们的高度认可。
现场报道
研讨班的欢迎晚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马涛首先对所有研讨班参会者表示诚挚的欢迎,他向大家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发展简史、学科特色、师资队伍,并预祝研讨班圆满成功。之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前任主席周京教授介绍了IACMR的基本情况及本次研讨班的内容安排。所有学员在融洽的气氛中相识,开启了为期四天的紧张学习。
马涛教授致欢迎辞
周京教授介绍IACMR及研讨班的内容
专题报告
在短短的四天会议时间内,导师们为大家带来了15场精彩的报告。
以下为报告题目及同学们发表的报告反馈:
报告3 构建理论和假设Developing Theory and Hypotheses (陈昭全,Chao Chen)
报告5a 实验法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 (张志学,Zhixue Zhang)报告5b 二手数据研究Secondary data research (沈伟,Wei Shen) 报告6 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 (黄旭,Xu Huang)
鲍鑫——哈尔滨工业大学
本次研讨班中各位教授的讲述是我对组织行为研究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使我获益最深的是井润田教授关于定性研究内容的讲解,尤其是对单案例部分的讲述对我未来的研究内容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我参与本次研讨班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解决研究中遇到的超越原有知识体系的研究问题,井教授的讲解风趣生动,案例“talking pig”的特点对我如何处理手头案例,完成从现象到理论的抽丝剥茧之路很有启示。课程结束后,井教授对我未来单案例研究中的“养猪”方法进行了指点,使我受益匪浅。
陈畅——西安交通大学
周京老师的讲座让我印象很深刻。首先,我特别认同她说的“人生苦短,要讲真话”。我觉得做研究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真相。真实的研究对自己对实践都好。同时我们也要敢于讲真话,做真事。其次,周京老师一直在强调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我们初级研究者最应该注意的问题,要不断思考我们所做的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对实践究竟有什么作用,对理论又有什么发展。这也要求我们要做接地气的科研,要真正做有意思、有意义的研究!
陈鼎祥——上海交通大学
研讨班上听了很多世界知名管理学学者的讲座,内容丰富、前沿和富有启发性。其中最让我深刻的就是刘武老师的跨层分析。在他分享之前,他向我们说明这是他第一次到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授课,也是第一次讲跨层分析,因而他请教了很多了这方面的同行。作为一名知名的管理学学者,为了更好的讲好课程,能积极地去和同行请教,这使我十分感动。更为重要的是,刘老师在课程当中将复杂的跨层分析解剖的通俗易懂,这使我受益匪浅。因为本人未来职业选择就是做一名高校老师,因而,刘老师的学术态度和讲课方式对我未来的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启发性。
耿菊徽——上海交通大学
刘黎安老师的讲座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因为之前关注过mental model的文献,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mental model的实际测量没有解决。刘老师的这次演讲让我对这个领域的研究重新找到了热情,她用社会网络的方法将脑海中的想法连接起来,使mental model的实际测量和实证检验成为可能。但也正如她讲的那样,再先进的方法也不能与理论相提并论,要有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现在的先进方法只是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些理论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郭亚男——哈尔滨工业大学
讲座中,学术大牛们亲和而充满激情,针对本讲的讲座内容极为具体的分享着他们的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让我们融入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研究情境去用心感受与学习,这样的授课方式既生动又有效,同时,课下每一位老师都鼓励同学随时提问,耐心地回答各种问题,让我对研究中的研究方法认识有一个提升与飞跃。
黄颖华——圣何塞州立大学
这次IACMR工作坊的各位专家讲座都异常精彩,让人受益匪浅。周京教授和张志学教授的讲座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周京教授分享了她如何成为一名在创新研究领域的顶级学者的几个发展历程。她对于研究领域的选择和不断深入推进、不断探索的精神,给了我很大启发。周教授的讲座风格简练明了,坦率真城,为年轻学者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另外,张志学教授的两场讲座也非常精彩。张教授分享了很多有趣的案例以及研究者的亲身经历,同时也强调了学者严谨治学的精神,对学员们给予了非常好的激励与启迪。
李冉冉——阿姆斯特丹大学
Reflections on
Lectures by Prof. Zhixue Zhang:
Deductive research is different from inductive research: the former is guided by theory, whereas the latter starts from observation and results in theory and propositions about possible relationships among phenomena.
Lecture by Prof. Jing Zhou:
– Choose research topics wisely, taken interests (motivation), domain-relevant knowledge and skills (strategies) into account.
– Read widely, critically, and diversely. For management research, it’s crucial to know the most up-to-date trend not only in academia but also in the business world (了解学术界.商业界的最新动态). This requires wide reading.
– Literature worth reading: ① articles published in top journals; ② articles concerns the most creative ideas.
Lecture by Prof. Anne Tsui
Rigor and relevance. Responsible research concerns both credibility and usefulness. The former corresponds to the crisis of QRPs and reproducibility; the latter corresponds to the crisis of relevance (relevance to practice and social impact should be of primary concern, not the publication number). Business research shall shoulder the service to the society, by, for instance, addressing the 21st-century challenges.
梁亮——哈尔滨工业大学
对于印象比较深刻的讲座主要是周京老师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周老师主要从创造力的角度为我们分析如何选题,既生动形象又有很强的理论依据。这个过程我深刻记得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热爱的领域,并且该领域是有潜质的,在有潜质、可以做下去的领域中选择一口井一直挖下去,要深入研究,并从独特的视角看问题。另外,要培养对学术的热爱,并且要志存高远,这样才能做出好的学术。因此,希望我在未来的日子里,养成持续看论文的习惯,每天都学习论文知识,培养对论文学习的兴趣,做有志向的学者。
刘莹——哈尔滨工业大学
参加2019届IACMR研讨班促进了我对组织管理实证方法方面的了解。张志学教授讲授的“组织行为多层次圆环图”呈现了场景内相关理论知识的逻辑关系。随后周京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她选择creativity作为研究领域的科研经验,在她看来科研过程仿若解一个谜语。在平行讲座中,结合个人兴趣我分别选择了沈伟教授的“Strategy/OT Constructs”、“二手数据研究”,井润田教授的“定性研究”,刘武教授的“Multi-level research”以及刘黎安教授的“Micro Network Analysis”。针对多案例研究,井润田教授提到“让案例表述它的过程”,单案例研究教授运用围棋“势”作为理论模型,迁移到对于应急案例分析这两点都给我很大的启发。针对多层次建模,刘武老师抽丝剥茧讲解,以及误区提示,都带来很大帮助。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借总结机会在此感谢各位老师的倾囊相授。
刘运青——电子科技大学
印象最深刻的是边燕杰老师的课程。在中国,有很多西方制度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边老师的课程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结合中国社会的哲学以及价值观的来源,社会发展以及历史变迁,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情境下许多问题的特殊性。这给我提供了很多思想上的指引,为我自己的研究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鲁博——哈尔滨工业大学
与学习为伴。
作为博一学生,我很幸运能参加IACMR在冰城夏都哈尔滨举办的研讨班。为期四天充实的讲座与讨论课程,收获颇丰。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workshop第一天,周京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选择topic。她建议我们商科年轻学者不仅阅读局限于本领域的研究文献,也应该广泛阅读诸如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还有陈昭全教授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什么是理论、理论的构成以及如何构成理论。通过本次workshop的学习,更加深了我对Life is full of learning的理解。
吕斯尧——西安交通大学
平时做研究和阅读文献的时候,自己的研究领域限制了自己的关注范围,而在这次工作坊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不同方法,聆听了各位学者深入浅出的讲解,学到了很多之前没有关注和了解的知识。在所有讲座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刘黎安老师关于微观层面网络分析的讲解。一开始只看讲义时,对这个方法并没有很多了解,老师的讲解不仅从方法层面进行了介绍,还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方法的应用范围,这让我思考了这些方法在自己的领域里的应用方式。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也会进一步学习进而借鉴这种方法,让这些在自己的研究中发挥价值。
聂银菊——西北工业大学
通过这次报告的学习,学习了问卷调查、实验研究、二手数据研究等方法,自己的研究方法更加体系化。一篇顶级论文不仅是理论知识扎实,而且研究方法非常科学合理。比如实验研究,巧的在于实验设计,非常出其不意但又情理之中。老师结合一些实验文章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利弊是什么,如何做好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如何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老师们的教学和悉心指导一方面让我在知识储备层面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传达出老师对于研究的热爱、对工作的敬业精神。
齐蕾——山东大学
听完黄旭老师讲的survey research,只有一个感受:精益求精,永无止境。一个好的研究,不仅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理论支持,而且要有严密的survey。所有的严谨和严密都是建立在一个整体的系统思维和每一阶段、每一节点上的认真细致。
盛欣怡——四川大学
张志学老师的实验研究讲座结合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案例,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令人受益匪浅。实验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存在其弱点。例如,它可以严格地检验因果关系,却不适合用于研究长期效应。我们针对研究,综合利弊来选择实验研究方法。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很多操作要求我们采用专业的操作方法,由此可见研究者平常更应该广泛了解和积累相关的研究和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实验操作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不仅是需要进行专业的训练,还要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听完这个讲座,感觉自己对实验研究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希望可以在之后自己的研究中正确科学地使用实验研究方法。
石晨曦——天津大学
非常感谢远道而来指导我们的各位老师,每场讲座都非常精彩,干货满满。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讲座是黄旭老师讲授的“Acheology of organizational life: Survey method”。他用考古学发现真相的过程来类比做研究,做问卷调查就是一个deep digging的过程。黄老师做问卷调查时过程严谨、亲力亲为。同时,他将每个研究都看作是个故事,娓娓道来,深刻地让我体会到管理学研究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既体会到学术研究过程的不易,也可以充分享受学术研究带来的成就感。
宋瑜——中央财经大学
黄旭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最大启发与震撼在于:作为一个学者,对于研究的每一个步骤,乃至每一个细节,都要保持求真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据可以说话,但科学研究是要数据说真话。在数据收集阶段,获得真实数据的基础是充分尊重被试。尊重被试也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研究。但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常常会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文献阅读与理论推导中,却忽略数据收集也需要严谨性,导致我们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耗费大量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更甚者得出错误的结果。
因此,唯有尊重研究,秉承求真严谨,研究才能回馈我们隐藏于现实背后的真相。
孙晓曦——诺丁汉大学
本次在哈工大研讨班的培训主题鲜明,方式方法灵活,使我在整个学习中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理论,不断深化认知。给我留下我印象最深刻的讲座是边老师关于social analysis的解析,使我对整个研究的主题有了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我下一步调研发展的方向,更加清新的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边老师用通俗的语言,自己的亲身感悟给学员们带了一场场精彩的讲座和报告。有深度,质量高,信息量大,新理论,新知识,新情况,反映了理论实践的前沿动态,有利于学员们在今后在工作中借鉴和应用。整个研讨过程注重学以致用,培训效果明显。
孙璇——上海交通大学
与学习为伴。
此次研讨班中,各位老师的讲座都让我获得来自不同方面和领域的知识,整体受益匪浅。其中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周京老师的分享,演讲生动且深刻,让我了解到如何做出更好的研究以及成为更合格出色的研究者。包括具备对研究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养成多阅读的习惯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能力等。这对于我们这样一群有志于进入学术界的年轻后辈而言十分具有启发意义,相信会对我们今后的学术生涯会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
谭嘉敏——澳门大学
这次研讨班的课程非常系统和丰富,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黄旭老师关于问卷调研的分享。他首先强调的是要做认真严谨的问卷调查,然后把问卷调查和考古研究进行类比,生动地讲述了调研的注意事项,最后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进行分享。这节课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问卷调查经历。我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还可以去设计更严谨的收集程序,而且在培训研究助手应对受试者提问的时候可以更加系统和完善。
檀灿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这次感悟最深的是香港浸会大学黄旭老师的survey研究的讲座。选题非常的让人觉得有趣,研究做的非常的细致和严谨。虽然我是做宏观研究和二手数据的研究,但是从他那么多顶尖期刊中发表的研究现象中,发现原来好的研究真的如此有趣,而且最的是每一步的问卷调查都亲力亲为,保持数据严谨性的举措,同样,值得我们做二手数据研究的学者去学习。今后做二手数据研究时,我们可以更多的去学习survey的方法。或者在今后的研究中结合一手、二手数据的研究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得今后的研究更加有趣!
唐双双——华中科技大学
这次让我印象最深的讲座来自黄旭老师,他将管理研究与考古学作对比,提出做研究也应有考古般的挖掘精神,为我们如何做好问卷调查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建议。其实不只是黄旭老师的讲座,包括周京老师、张志学老师都一再提到深入现场的重要性,作为管理学科,我们做研究不只是寻找一些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困惑。这个问题其实也一直以来是困扰我的问题之一,有趣的现象很多,但将现象抽象到理论解释很难,需要广泛的阅读和思考,也需要不断返回组织真实情境去观察和发现,这会成为我未来研究不懈努力的方向。
王晨晨——南京大学
由于parallel的原因,只能忍痛舍弃一方专注微观方面的lecture,每次都要努力做第一排恭听,尤其对黄旭老师的survey专题印象深刻。不知道黄旭老师使用了什么魔法,让我再一次相信survey。黄老师用考古学的比喻方式讲述了survey的整个过程,并用具体的文章生动幽默地讲述具体将survey整个过程落实到位的研究结果。坐在第一排老师眼皮底下的位置,一次又一次接住老师的抛梗,时不时笑意提醒老师又隐藏了一个梗。还有张志学老师的experiment专题,让不是心理学出身的我再次对实验充满了好奇,想要去接受心理学实验的training,也尝试设计一次实验研究,探索其中的奥秘。
许姜——北京大学
四天的工作坊非常紧凑,十场讲座分别就科学研究过程,选择研究主题,发展理论和假设,以及OB方向对于概念界定、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跨层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问题的专题讲座,使得我对于组织管理研究的方法论、技术,以及具体的研究领域,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了解,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分享了一项研究从不完善的想法到完整的理论推演,再到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使我受益匪浅。
姚洪江——天津大学
这次大会我印象最深的是徐淑英老师关于“科学的精神与道德”的报告。徐老师从科学研究的基本点——学术道德出发,这也是现在的很多博士生培养中缺少的一门课程,而这对我们的博士学位以及学术生涯都是非常基本而且重要的。特别是现在期刊都要求数据可获得以及各种鲁棒性检验,在这种越来越关注研究可重复性的背景下,学术道德对我们能够顺利发表期刊论文也尤其重要。通过这次报告我对于如何做可信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促使我时时刻刻以这样的“尺子”严格打磨我自己的研究。
张丹——澳门大学
本次研讨班,参会老师们举行了十几场精彩绝伦的讲座,内容涵盖了研究题目,理论,具体的研究方法等。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陈昭全老师对于发展理论和假设的深入剖析。有些声音质疑是否管理学研究过度注重理论而忽略实践。虽然陈老师的讲座没有涉猎这个问题,但是通过对如何进行理论构建的讲解,让我深刻了解到了作为一个管理学研究者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以后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
张乃丹——宁波诺丁汉大学
IACMR给了大家,尤其是刚刚踏入博士行列的学生,一个系统学习研究方法的机会。课程安排的非常合理,老师们由浅入深的让我们更深入理解什么是研究,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问题,以及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研究问题。最让我感触的事情是看到各位老师们在台上激情地,耐心地给大家讲解一个半小时的课。并且老师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懂得,博士不是一帆风顺,会有很多坎坷,但是我们要时刻怀有希望,要不忘初心。我在这次workshop中学习到了很多,让我对research有了更深的理解。
张芯蕊——浙江大学
几天的讲座中,我印象和感触最深的是周京老师的“选题:明确研究问题与贡献”。周京老师是一位敢于讲真话的老师,她的演讲把《组织与管理的实证研究方法》关于这个问题的内容提升了一个层次,那就是管理学者最终要走进实践,服务实践。周老师讲述了她个人的选题经历,她最终通过综合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的预期,选择了一个在现在看来很有前途的研究主题,给了我们年轻人深刻启发。接下来她告诉我们,假设要大胆,但作为一个研究者,求证要小心。选好了一个主题,可以做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对于一个年轻的研究者来说,这个演讲主题是对我未来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因此周老师的“实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非常感激。
张昕——香港中文大学
我感触最深的一个讲座是周京老师的“选题:明确研究问题与贡献”。因为我正在处于寻找自己的研究领域的阶段,因此,周老师的演讲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之前,我对于研究话题的选择非常模糊,主要是顺其自然,有了感兴趣的idea就试着做一下。我知道选择自己专注的研究话题是非常重要的,但一直犹豫不定。听完周老师的演讲,我对选题的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知道选题应当经历哪些必经的过程。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周老师研究历程,我切切实实地明白了一个学者的identity是多么的重要,以及应当如何建立自己的identity。我相信当一个学者有了自己的identity,将是一个优秀的学者。
张韫——广东工业大学
本次IACMR的所有平行讲座都结束了,每位老师都将自己领域的精品无私分享。获益良多!每位老师风格各异,每位老师都给我很深的触动。要选择一位最让人感动的无疑是陈昭全教授。他为我们开展的两次讲座,让我对如何做访谈有了更深入和形象的认知。而且陈老师不仅仅为我们做讲座,还带领我们做小组讨论,很佩服他的严谨和热情!还有另外一位老师给我印象很深,就是黄旭教授,他的研究让我觉得原来研究也可以很有趣!快乐科研不是梦!
赵晶旭——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最让我印象深刻、收获颇丰的讲座是沈伟老师讲的构念与测量,他讲到,构念的定义要清晰明确,反映指标与定义的关系要清晰,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必须清晰,并要做信度、效度分析证明变量的有效性和内部一致性。在以往研究中,我通常弱化了对构念的界定,这往往会导致我的研究问题并不清晰,进而使得整个故事很容易被推翻。而且,沈老师说中国数据是否可靠本身就是一个可研究的项目,对我也很有启发。像井老师、边老师等老师的讲座,更让我意识到了案例研究、社会资本的有效性,一个好的故事比命题本身更重要,要获得好的故事,需要深入访谈,贴合企业实际。
郑俊巍——昆明理工大学
印象最深的讲座是关于周京老师的,周老师告诉我们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只有你感兴趣了,才能坚定地在这个主题下深根和发展。通过周老师展示对于creativity领域的持续研究、深入、拓展和延伸,给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地图”。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主题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主题是能够让我们一直、持续地在这个领域山水中不断驰骋、开疆扩土的。
张志学老师真的是一位魅力型学者,他身上的闪光点会照亮周围和他人。通过他讲述的各种生动实验,才明白研究可以做的这么有意思。既可以“引进去”,又可以“走出来”,“引进去”是将真实的情境引入到lab中,“走出去”是又能够“进场”结合实践展开field experiment。让我渐渐明白面对不同的问题,实验范式会成为paper的一个“助力器”、研究的“挖掘臂”。
周春阳——上海财经大学
最令我深刻的是张志学老师的讲座,张志学老师的演讲非常有激情,让我感觉像是魅力型领导,给人十分大的激励。在张志学老师的带领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已经有很多博士生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令人向往和羡慕。听了张志学老师的讲座,我希望我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严谨,负责,要深入实践,每次做调查或者实验都需要更加严谨,做出更加严谨的研究。我希望我能和我的导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严谨、且一定要深入实践。
周空——华中科技大学
最深刻的演讲是周京老师关于如何选择研究主题的讨论。周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选题以及常见的一些误区,对年轻的博士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非常有帮助。在学术界“this is interesting”话语盛行的氛围中,周老师坦率地言语让我深受感动。人一辈子的时间很短,一定要说真话,敢讲真话!最后,通过分享自己为何会选择creativity & innovation这个主题的缘由以及这些年来自己研究的脉络,周老师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科学研究者用一生去研究一个主题的层次感,执着感与使命感!
小组讨论及学员反馈
与会学员被分为了12个小组,分别由一名导师带领。小组讨论中,学员们对自己的研究的进行了展示。他们逐一简要陈述了参加此次研讨班的目的、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并对自己的提案做了较为详细的报告。指导教授带领小组其他学员对汇报人的提案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和深人地挖掘,共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从而帮助汇报人开拓思路,更深入地认识了自己研究的优劣势,及未来的方向。经过几天的激烈讨论,各组学员挑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提案,代表各小组在大会场做最终报告。汇报前夕,各组学员以极高的热情帮助最终汇报学员搜索资料,完善提案。大家在科研工作中互帮互助,积极交流,缔结了深厚的友情,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回忆。每个学员展示结束后,导师们都针对报告内容,一一做出了点评,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
学员对小组讨论的反馈
鲍鑫——哈尔滨工业大学
本次研讨班中的小组讨论指导老师字字玑珠,同学们的提案新颖有趣。尽管在参与研讨会之前,我对于组织管理方面毫无了解,但通过与同学们之间的讨论使我对组织管理中的相关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新视角、新理论、新思考的冲击与碰撞使我获益匪浅,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各类现象也有了新的解释和含义。此外,陈教授对我研究提案的指导也使我获益颇多,如何跳出现象重新思考研究问题,从概念出发多角度的解构、重构问题。并且,老师在如何将大数据分析与管理理论的结合上也为了提出了很多有益见地。再次感谢小组讨论的机会。
陈畅——西安交通大学
我觉得能够认识我们第二组的老师和小伙伴们是一件特别开心和幸运的事情。陈老师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所在,并深入地帮助我们每个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这让我受益匪浅,对自己的研究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也鼓励我在这个主题继续思考。我们组的小伙伴们都特别的活泼和热心。在这几天的讨论学习中,我们互相欣赏,点评和鼓励,我想这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难忘的回忆!最后,特别感谢小伙伴们推荐我代表小组进行presentation,并且在我准备的过程中对我多方面的支持、帮助和鼓励!我特别感谢大家!期待来年在西安能够再次相遇,爱你们~
陈鼎祥——上海交通大学
感恩。黎安老师的建设性意见、同学们的热情讨论和反馈,真的很感谢所有人对我论文的帮助。
幸运。作为其它领域的博士生,能够有幸参加这次学术盛宴,无疑,我也幸运的获得了前沿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知识,这将对我以后的学术生涯提供重要帮助。
一点小遗憾和建议。这次分组没有分到OB领域的小组,大家的领域跨度有点大,部分人的研究领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讨论不太深入。因此,我建议下一次的分组能够让学生来选择老师,而不是老师选择学生,这样才能够得到更为深入的交流和学习。
耿菊徽——上海交通大学
很荣幸分在黄旭老师的组里,几天的discussion真的收获满满!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proposal进行了三次讲解,每次都会收到很多黄老师和组内其他同学的feedback,然后在很短的时间进行修改和重构。高强度的学习真的很锻炼人,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到研究设计,我看到了一个好的研究应该是什么样的,也让我看到全国各地的博士生同仁的学习状态,认识到自己很多的不足,对我自己是一种激励。真的很开心遇到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们,不虚哈尔滨此行。
郭亚男——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四天的小组讨论中,我们逐一陈述了参加此次研讨班的目的、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并对自己的提案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报告。边燕杰教授对于每一位同学的发言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同时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细心的指导组内每一个学员的研究模型。并采取组内选拔,重点培养的方式,集合全组成员的力量完善脱颖而出的模型。在讨论当中,边老师也会传授自己在论文写作上的技巧,以及与合作者的相处之道,使我获益匪浅,对于proposal的写作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有了极大的提升。
黄庆——南京大学
在每次讨论中,周老师都按照严谨的研究范式引导我们——”What’s your domain?” “What’ve been done? ” “What’s new? Or what’s your contribution?” “What’s your research question?” “Which theory do you choose? And why?” “Which variable do you choose? And why?” “What are your research hypotheses?” 通过与周老师和组员讨论,我明确了自己研究中存在文献不足、理论不合的问题。虽然我暂时无法找到最契合的理论,但是同组同学与我交流她们团队之前就这个课题的讨论结果,让我发现了这个选题目前的难点,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总之,周老师启发我以后做研究都要反复问自己以上几个问题;另外,我也非常开心能通过这次工作坊认识同组这群优秀的同学!
最后,引用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自己“凡是值得做的事都不是那么容易!”
黄颖华——圣何塞州立大学
在工作坊的三天时间里,我们第三小组在樊景立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们10名学员虽然来自不同的学校,但是有一半的同学都选择了做有关员工建言的研究。也许正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兴趣点,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知识分享就非常积极。让我最为感受深刻的是,每个学员都特别认真的吸取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新观点,然后用于改进自己的研究课题。当我们小组做研究课题修改版的报告时,大家都发现每个人的研究模型都出现了明显的改进和提升。我也很高兴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从而改进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李冉冉——阿姆斯特丹大学
Reflections on discussion sessions
The logic of proposal: starts from the research domain that we try to contribute, to what has already been done, what hasn’t been done yet (research gap), then comes the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 research design and justification of how the current research help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Choose research field (i.e., domain) and research topic wisely, taking interests (motivation), knowledge, as well as skills & strategies (feasibility) into account.
Better to have an overarching theory for the research model. Conceptualization should be clear; choose the ‘right’ variable; also be careful with the operationalization (match between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Read deeply in the chosen domain. Thes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k.
李言——浙江大学
本次的workshop有幸被分到了边燕杰老师的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边老师对我的研究设计提出了详细的意见。通过多轮的汇报,不管是从研究本身的方法和内容上,有了逐步的修改和完善;边老师还对汇报人的汇报技巧提出了改进的意见,整个过程受益匪浅。同时,在小组讨论中,还认识了一群来自哈工大、西交、天大、首都经贸、浙大、电子科大和泰国政法大学的同学们,我们的讨论有深度,针对每个同学的研究设计,大家都提出了修改的措施,并且有学术的思维碰撞;我们的讨论有温度,在选出小组代表后,针对该同学的报告,大家倾囊相授,建言献策,使得研究设计不断丰满完善。此次的活动,让我感到温暖,这里有老师的温暖,也有同学们的温暖,感谢IACMR。
李仲秋——哈尔滨工业大学
很庆幸能够参加IACMR的研讨班,聆听各位大咖的讲座。被各位老师的认真、严谨、充满活力的讲座感到振奋。优秀的人总是相似的,每一位大咖都是积极向上并热爱运动,在大咖们的触动下,渺小的我也要努力成为一个热爱学术,热爱运动的积极可爱的人!
特别荣幸能成为陈昭全老师在本次哈尔滨之旅的助理。陈老师对学术的认真严谨,使我受益匪浅,好想立即投入知识的海洋,梳理清晰针对某一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陈老师对现实问题敏锐的观察,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学术工作的意义所在,理论不仅要严谨,更重要的是理论要应用于实践。陈老师对生活的热情,对运动的热爱,使我深受鼓舞,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陈老师对我们的学术和生活的鼓励让我感到振奋,学术小low们即使被diss,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感谢Group 2讨论组的全体小伙伴们,感谢你们对我提的宝贵意见。虽然只是短短几天的相处,但是感觉我们已经是革命同志了。就像我们在欢送晚宴上演唱的歌曲一样,希望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林钰莹——清华大学
很有幸能加入第10组,在张燕老师的指导下和其他8位小伙伴一起进行大大小小8次讨论。在研讨过程中,我们对每位同学的proposal都深入细致地剖析和讨论,在张老师的点拨建议和同学们的提问探讨中一次次推进。几天下来,张燕老师的严谨和直率深深打动每个人,她对于选择什么研究、如何开展研究的经验总结和思考感悟开启了我们学术世界的一扇窗户。而不同研究兴趣、专业背景的9位同学们,也借由这次契机相识相知、团结互助、共同进步。难忘每次研讨时大家的认真思考和热烈讨论,难忘小组展示前疯狂的头脑风暴和文本coding,难忘准备三句半节目时的绞尽脑汁和紧张排练。这些都是无比宝贵的财富。感谢张燕老师,感谢志愿者亚娜小姐姐,感谢第十组的每一位成员,未来一起加油!
刘运青——电子科技大学
本次小组讨论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每个人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展示自己的研究提案。在此之后,方向相近的同学能够在方法和理论上给予相关的补充,然后老师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给出建议,如此持续深入下去。不仅让自己的研究提案更加完善,而且能够提供很好的良性竞争选出最能代表小组的研究设计。
楼鸣——哈尔滨工业大学
每天的小组讨论是我收获最大的时刻,作为即将入学博士的我,记不清楚有多少次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遇到了优秀的组员与指导老师。黄旭老师高深的学术造诣以及犀利的见解,让我有高度的共鸣。然而最值得让我佩服学习的是黄旭老师的为人,还记得从第一天起,老师就与组员一起进餐,促进交流。还记得在交流讨论时,老师的循循教诲与孜孜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先做人,再做研究这一信条。感谢我可爱的组员,感谢帅气的黄老师!
鲁博——哈尔滨工业大学
见贤思齐
我来自刘黎安老师指导的第7组,在小组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进行presentation,黎安老师会对每个presentation进行精准的点评,组内小伙伴也会提出独到的意见。虽然我们的研究方向不一致,但从别人的研究中获得了novel ideas,老师和小伙伴们也对我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能受到黎安老师的指导和遇到有爱的小伙伴们十分幸运,在最后一天表演节目前期准备中,小伙伴们献计献策。感谢IACMR为我们年轻学者提供和大牛学者交流的机会,期待再次与可爱的黎安老师和小伙伴们的相遇。
吕斯尧——西安交通大学
最初讨论之前的时候,感觉自己和其他同学以及和老师的研究方向相差较远,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但开始讨论之后,我慢慢发现,虽然方向不同,但各位同学的研究都各有各自的有趣和有意义之处。老师对每位同学给予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各位同学也从自己的视角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这些指导和建议让自己收获很多,大家各自不同的研究内容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在科研讨论之外,小组成员也进行了很多交流,在这些私下交流中我也有了很多收获。总之,非常感谢Leigh Anne Liu老师,非常感谢组内其他小伙伴,尤其是最终代表本组汇报的同学和志愿者同学。希望所有人未来生活一切顺利。
聂银菊——西北工业大学
小组讨论环节是思想碰撞的过程,受益匪浅。每位小组成员的重点关注领域都不尽相同,起初因为初次接触而甚感陌生。在聆听成员proposal的后,发现管理研究本是一家,每个研究领域并不是割裂开的,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比如国际商务、语言应用、公司治理等等,就像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树干,彼此联系,交互能产生很多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学习到小组不同成员的思维模式。比如,成员对每一篇研究计划的关注点不一样,比如重点关注数据的完善程度、理论的合理程度等,对知识的内化运用知识也千差万别,有的成员思考活跃,快速将学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家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启发着我,可以多维度思考,提高效率。用巧劲而不是蛮劲去做科研。
齐蕾——山东大学
Group discussion以导师带学员的形式,为大家搭建了一个更为紧密的思想碰撞平台,一个提升学术水平的平台,导师在其中就是点燃火花的火柴,小伙伴们也都是挖不完的宝藏。在老师的指导和小伙伴的帮助下,使得我比较粗糙的proposal更加具有意义、更加清晰、更为可操作,并且能够在最后代表小组进行团体汇报。在紧张的学术之余,还能够和小伙伴们一起“嗨舞”全场。这是一个神奇的小团队,有知识、有友谊,唯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石晨曦——天津大学
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员们汇聚一堂,我们非常有幸能够得到边老师的指导,非常幸运能够与大家一起讨论学术研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经过短短几天的相处,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感受到每一个人都饱含着学术热情和学术理想。提问、回答、建议,大家的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从边老师身上学到了做学术要谦虚、自信、诚实,颇为佩服老师和同学们的辩证性思维和严谨的思考,受益匪浅。
宋瑜——中央财经大学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Group discussion带来的收获犹如盛夏的哈尔滨,清风拂面,沁人心脾。
每一次的讨论,张老师的点评都直击要点,予人启迪;同时,张老师亦是润物无声,在言传身教中提醒我们研究格局对于研究的重要性。我们不仅需要深情地投入我们的研究问题中去,更需要跳出研究问题本身,从更大的格局思考研究问题的意义。如若三十年后,我们回首往昔,是否会后悔还是自豪曾经所做的研究。唯有包含个人兴趣与研究价值的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研究。
最后,感谢亲爱的小组伙伴们,你们身上对于学术的热情,每一天都感染着我。与你们的每一次讨论,都是一次思想的启迪。感谢11组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与你们在一起的时光,收获良多。
孙晓曦——诺丁汉大学
本次研讨会不仅安排了宏观与微观的讲座,学员们被安排了适合自己的小组,老师们也可以因材施教。教授们专家通过资深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一对一的解答。整个小组讨论形成了认真学习的风气,热烈的讨论过程,引发学员们思考探索,求真务实,借鉴经验,寻找差距,启迪思维。通过集中讨论和交流学习,所有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及时对现有的调研进行了修改了。从而有效的增强了学员的学习主题意识,深入研究的意识,共享经验的意识,帮助学员提高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同时,创建了微信群交流的平台,给同学们创造了展示自我,加深感情,增进友谊的宝贵机会。
孙璇——上海交通大学
见贤思齐
在刘黎安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积极热烈,大家收获很大。从专业、研究方向和阶段来看,组员的差异较大,宏观和微观研究兼具,既有即将成为博士生的同学,也有面临毕业正式成为一名研究者的同学,这有利于不同领域和经历的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每个成员深入分享了各自的proposal和研究想法,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反馈和建议,在过程中不断进步。此外,大家合力帮助代表小组汇报展示的同学做准备,体现出团队合作的力量。
谭嘉敏——澳门大学
小组讨论在黄老师的带领下非常紧凑和高效,小伙伴们也十分投入,可谓收益良多。我们每个人都至少进行了四次模型展示,而且每次都会根据老师和同伴们的意见进行文献查阅和模型改进。在这个展示和讨论的过程中,我更懂得如何去结合现实与理论思考完善自己的模型。同伴们的意见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模型逻辑中不清晰的地方,激发我去更多的思考。而且很开心也很感恩的是小组互动也让我结识了研究的同路人,可以一起去探讨和成长。
檀灿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一方面,小组导师刘黎安老师非常nice,不仅在proposal上给予非常细致的理论和实证设计指导,还给我们分享做期刊review时的经验和作用,鼓励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积极与导师沟通,敢于亮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激励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坚持长期导向的思维方式,不要只看眼前的困难。另一方面,同学们给予了我的proposal很多非常好的帮助,提拱了论文研究的新方向。同学们之间私下关系也非常融洽,这次小组讨论班级的同学也都非常优秀。总之,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一块生活学习的机会。
唐双双——华中科技大学
非常荣幸和开心这次能够在樊景立老师的指导下和其他优秀的来自各个学校的老师和博士生一起参加小组讨论。通过几天的讨论,大家的原有模型都有了很多的改进,也碰撞出了许多新的想法。樊老师耐心温和的性格,对学术研究热情严谨的态度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樊老师身上学到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我们进行测量时,一定要认真把关我们选择的量表是否真正反映了这个变量本身的概念内涵,是否真正反映了我们想要研究的问题。最后,通过一起帮被选中的同学做好最后的Presentation,还有大家一起准备节目,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也加深了,真的很开心能认识新的朋友!
王晨晨——南京大学
感觉不知道又用掉了多少运气竟然随机安排就到了陈老师这组,第一次在南京看到陈老师,就感觉很nice,很细致。在这几天的互动中,陈老师和我们一起吃小蜜瓜(要不要不削皮我还在纠结)、小蓝莓,和我们一起选节目……不管我的idea有多烂,陈老师都很耐心又很细致地倾听和分析。还有我们组的小伙伴们,大家真的是协同选出的idea,查文献、做模型图、选花、导节目,各自都有所安排,超级遗憾的是用尽一切办法为陈老师选花,最后我们送完花后,陈老师刚开始以为是承办方送的(陈老师啊,承办方的“道具”大概会给徐老师呦,哈哈哈)。提前离开的澳门大学张丹(此处必须让她拥有姓名),试图要打印人形立牌亮相晚宴(她是我们的总导演呦),还有对生活具有一致认知的晓曦(最后的拥抱),要发JOM的肖老师,最后疯狂合影超级崇拜陈老师的张,还有local的哈工大博士,在这个组里所收获的巨大友谊,就像我们的歌友谊地久天长,下次再会。
王思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先我为能够加入边教授的讨论组感到非常荣幸。这是我第一次汇报自己的选题,起初我怀着紧张忐忑的心情,但是当站到讲台上看到老师和蔼亲切的笑容,以及汇报结束后大家的掌声,都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汇报,我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一项研究设计存在的问题,学会提问与思考。我很幸运,在开启自己学术道路时遇上一群优秀的新朋友。
文秋香——南京大学
在研讨会开始前的迎接宴上,我们组的指导老师张燕教授给我们定下规矩,汇报人无需做PPT,口头陈述自己的idea,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由张老师进行引导和总结。第一轮的讨论,每个人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想法,张老师对我们每个人首先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研究的亮点和可能贡献,然后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给予指导。整个过程同组的小伙伴也相互提出问题、给予意见。经过三四轮的讨论,我们每个人的研究想法、模型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四天的学习讨论,每天都有不同的心路历程。期待过,兴奋过,焦虑过,满足过,平静过,最后剩下的尽是感激。谢谢IACMR,谢谢会务组老师同学的辛勤付出,期待下次再见!
夏爱静——北京师范大学
我非常有幸被分到了黄旭老师所在小组。我想用两个词来描述自己在小组中与黄老师及组内成员的讨论与相处过程:幸运和幸福。这种幸运和幸福一方面来自黄老师化腐朽为神奇的点评与指导,另一方面来自与组内所有成员的温暖扶持。所以,时间虽短,但期间所收获的学术指导和学术友谊也许会让我受益终生。非常感谢IACMR提供这样的机会,能让像我这样的学术新人面对面接受业界大牛老师的高水平指导,同时也让我在孤独的学术道路上感受到来自同行者传递的温暖。
许姜——北京大学
讨论环节提供了一个思维实验的宽广空间,从初步的研究想法到初具雏形的理论模型,思维和想法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不断成熟。初步的研究模型经过不断的讨论,理论基础逐渐丰盈,逻辑更加流畅,黄旭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很细致的讲解了研究设计的过程,提供了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更深刻地理解了如何在牢固的理论基础上,找寻出最符合逻辑的严谨设计。同学们多元的思路和想法,也使我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了解到了其他研究主题和理论,拓展了研究思路。
姚洪江——天津大学
在讨论会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周京老师提到的,无论我们做什么研究,都要非常清楚三个问题,分别是你要为哪个领域做贡献;过去的研究有哪些重要问题没有解决;你的研究是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的。这个问题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定位自己的研究,而能否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取决于我们的文献阅读量和以及对文献的理解程度。另外,在讨论会上,周老师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总结和梳理现有的文献,尤其是对于各个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清晰的表达让我非常钦佩,也值得我们学习。
原东良——南开大学
四天时间,八次Discussion,刘老师和十位小伙伴,大家毫无保留的分享出自己最新的Proposal,不同研究领域的相互碰撞,刘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给了自己在研究上新的启示。不断的讨论交流和互助合作,也让来自五湖四海陌生的我们逐渐熟络起来,交到一群可贵的朋友。
大家一起准备晚宴节目“我只在乎你”,值得在记忆里珍藏。希望以后和各位小伙伴还有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希望以后在ASQ、SMJ、AMJ、AMR等顶级期刊上见到大家的名字。最后, 对主办方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表示深深感谢。
张丹——澳门大学
本次IACMR Research Method Workshop, 我有幸分到了陈昭全老师的小组。因为每个同学做的领域都略有差异,所以陈老师就鼓励我们从讲清每一个构念开始。第一轮每个同学都很简单地讲一下自己的研究问题和模型,第二轮陈老师和其他同学会给每一个同学很细节的评论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其他同学的研究领域我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在陈老师的点评中,我切实地领会了如何对理论做出贡献。对于我个人的研究,在跟陈老师和同学的探讨中,我更加明确了构念的特性和理论的应用。
张宏——香港中文大学
Group discussion 是本次IACMR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在黄旭老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度过了非常幸福的四天。幸福的是黄旭老师对我们给予了极大地信任、尊重与支持,同时对每位同学的proposal都给出极其中肯的意见,让我们在活泼又严谨的氛围中自由且充分地思考与讨论。幸福的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研究设想,也全身心为其它小伙伴提供建议。我们一起学术、一起谈笑、一起排练、共同成长。很幸福,成为黄老师带领下第四组的一分子,期待下次相见!
张敏——南京大学
《感恩 感谢》
四天的集训转瞬即逝,在临行哈尔滨之前,内心充满忐忑,担心自己应付不来如此高强度的课程和讨论,然而,四天的朝夕相处,收获颇多,不仅是学术知识,也结识了一群朋友,收获了纯粹的友谊。感恩感谢黄旭老师耐心指导,三轮的汇报和讨论,得到了很多的feedback,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与修改,不断发展模型,很荣幸,在大家的帮助下最后可以代表小组汇报自己的模型。此外,感恩感谢一群小伙伴,缘分让我们在一个组,一起讨论模型,一起排练节目,一起约食堂,一起谈天说地。希望这份友谊长存。
简单又充实的四天,我会珍藏这份经历。
张乃丹——宁波诺丁汉大学
这次的IACMR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和老师和其他博士生们做深入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去台上讲解自己的proposal,老师和其他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给反馈给建议。通过看其他同学的PPT,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我之前只听说过刘老师学术水平很高,因为这次的discussion,能和刘老师这么近距离的接触,我特别激动。并且通过4天的相处,大家从不认识成为了朋友,相互分享自己的经历,相互鼓励彼此。我特别幸运自己能参加这次IACMR研讨班。
张芯蕊——浙江大学
虽然我本人的研究方向是家族企业与创业,但是因为提交proposal的原因,被分配到了张志学老师带领的微观组织行为一组。作为一个“外行人”,我在小组讨论中可以以更客观的视角观察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他们往往会过多地陷入自己专业的概念,跳不出来。张志学老师非常具有智慧,他总能很好的点拨大家,把眼界放开,真正的发现问题,并且深入实践。我自己的研究设计形成的时间很早,之后也受到过质疑,所以一开始不抱什么希望。但是张老师充分地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引导我修改了研究思路,使它跟我的研究相结合,并且帮助我解决了一个重大困境,我非常感激张老师无私的帮助。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在我以往对学术研究的认识了增加了三个新的认知:第一是要眼界放开,识别真问题,服务实践,问题有趣,同时在理论上要有逻辑、优美、简洁。第二是要敢于做大事情,敢于在研究设计和实践中下大功夫,才能足够严谨,才能做第一流学问。第三是要利用中国优势,在研究过程中真正走进企业实践,无论是对实践界还是学术界,都抱有足够的怀疑精神,真正做落地的研究。
张昕——香港中文大学
这次小组讨论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我非常喜欢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风格,以及大家互相激发,畅所欲言的氛围。这是第一次我的proposal得到这么细致详尽的讨论。在讨论中,我在樊老师的引导下将proposal仔细地剖开,一点一点地分析逻辑,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们的集体思考下深入讨论,探讨各种的可能性。樊老师的指点非常的耐心和细致,保证每一个细节都是理顺的,保证研究问题是新颖有价值的,保证研究模型是完整无缺漏的,并且指出了一系列新的角度去思考和完善理论模型。同学们也是非常的认真投入、积极活跃,将自己的想法的建议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相互学习。此外,中文的环境也让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
张韫——广东工业大学
我们这个小组是由陈昭全教授主持。很早以前就看过陈教授的文章,被陈教授的文章所打动,陈教授的研究领域和我的也有交叉,可以说我很早就是陈教授的粉丝。这次workshop很幸运能分到陈教授的小组,又激动又紧张,完全就是见爱豆的心情。激动的是竟然可以得到偶像的面对面指导,紧张的是怕自己表现太差……经过陈教授的指导,我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一个研究问题。
最后,感谢IACMR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组织,让我收获满满,收获了知识和友谊!感谢!
郑俊巍——昆明理工大学
作为一个来自交叉学科的学习者,能够和五湖四海的老师们、博士生们坐在一起,静静地享受学术“盛宴”,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每个人讲着自己的初衷、构思,陈述着自己的困惑、阻碍,而张老师每次都能够剥丝抽茧、化险为夷,帮助我们看本质,让我们意识到做研究应该真的接触现实,挖掘现实,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断地push自己做好的研究、有意义的研究。
我们11组是一个快乐和谐的小组,8个人从最初的羞涩、生疏到最后的谈笑风生,从proposal的讨论批判到小组节目的准备,大家都绞尽脑汁,在短短的四天时间不仅有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我想也收获了一份友谊,也许不仅仅会成为好的合作者,甚至会成为一直的朋友。
周春阳——上海财经大学
我们组的discussion是非常顺利的。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topic——voice,而且我们的导师樊老师也给予了很多的意见,非常帮助我。我的研究在本次研讨会中收到了大家很多的意见,无论是樊老师,还是组内的其它同学,在一个多小时的讨论中我逐渐清晰我的研究问题。之后我还把我的想法和刘武老师进行交流,因为他也在做voice implementation,刘武老师也指出了我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之间考虑过的,就是向谁voice,voice之后谁来实施。在回去后,我将就这个问题,继续和我的导师进行讨论,并在之后运用一些定性研究的方法,逐渐清晰我对voicer’s engagement的定义,最后保证研究能够得到实施。
周空——华中科技大学
在为期三天的group discussion中,与张志学老师和各位同学地深刻讨论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聆听张老师的学术思想以及研究感悟,我获得的最深刻感受就是做研究一定要强调context(这也是张老师每次点评必然肯定会提到的一个词)。一方面不仅要在探讨研究问题时结合具体的context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也一定要“进场”进行深刻的体会。作为年轻的博士生,不要跟风做一些浮在表面的“变量”文章,一定要深入地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做一些对国家、社会有用的研究。
毕业晚会
7月18日晚7点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西苑餐厅,全体指导教授、学员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工作人员共聚一堂,庆祝“2019年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圆满结束。毕业晚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江源教授主持。
晚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马涛教授首先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向14位著名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他们为中国管理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及体现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并向所有学员学有所成、合格毕业表示衷心的祝贺。
陈昭全教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对本次研讨班的成功举行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领导、本地筹备委员会和每一位参与筹备工作的学生志愿者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对每位参会的同学和老师给予了美好的祝愿,对IACMR本次研讨班的准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陈昭全教授代表IACMR向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颁发了感谢铭牌,IACMR对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此次研讨班的严密组织、辛勤付出、精密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筹备小组成员、全体志愿者同学道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大家!
何刚博士发表感言
苏莹莹博士发表感言
晚会开始前,学生代表苏莹莹、何刚主动发表感言。苏莹莹身为本次研讨班的参加者和筹备阶段的志愿者,她主要从志愿者的角度来谈此次研讨班对她的影响,她非常感谢哈工大的筹备小组给予全体志愿者的充分信任,筹备过程中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志愿者在筹备阶段各显神通,遇到问题的时候志愿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方法让问题得到解决,她通过此次参与筹备研讨班而得到了宝贵的历练机会;何刚作为研讨班成员,他认为IACMR的研究方法研讨班是他参加过的所有学术活动中最独特的一个,因为IACMR研讨班在开班前会让每个成员提交一个提案,在研讨班结束后,最初提交的提案会在指导老师和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得到很大的改进,这是他认为IACMR研讨班最吸引人和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学生代表发表感言之后,每组的指导教师为每组同学颁发结业证书,现场气氛热烈。
在晚会期间,各小组学员和指导教授们一起表演了精心创作的文艺节目,演唱了歌曲《漂洋过海来看你》、《当》、《最炫民族风》、《我只在乎你》、《好汉歌》、《打起手鼓唱起歌》、《鹊桥汇》、《送别》、《友谊天长地久》,表演了歌舞《流金岁月》,带来了表演《三句半》,以及嗨翻全场的舞蹈秀。每一个节目都经过精心的改编和创作,表达了同学们的真实心情,带给了观众别样的感受。教授们也积极参与节目的表演中,现场气氛热烈、笑声、歌声、尖叫声此起彼伏。
《漂洋过海来看你》
《当》
《最炫民族风》
《我只在乎你》
《好汉歌》
《打起手鼓唱起歌》
《鹊桥汇》
《送别》
《友谊天长地久》
歌舞《流金岁月》
《三句半》
舞蹈秀
还有更多小组风采及学员个人感想,请点击此处(20190827173837_86994)下载PDF版2019年哈尔滨研讨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