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 • 灵感之源 • 学术责任• 奉献精神

组织管理研究

《组织管理研究》20.5中文摘要

Coevolution of SOE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Roles of SOE Heterogeneity from the Institutional, Strategic, and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s

Kenneth G. Huang, Runtian Jing, Jun Xia, Cyndi Man Zhang, Weiguo Zhong and David H. Zhu

摘要

中国的国有企业(SOEs)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全球舞台上的定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从传统的政府运营实体到多种公司形式的重大转型,这些形式展现了不同程度的国家参与。尽管它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国有企业内部的多样性——从完全国有到混合所有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概述了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关键作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POEs)之间的关系,以及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随后,本文介绍了五篇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从制度、战略和组织的角度探讨了国有企业如何在国家和市场逻辑的双重压力下运作、应对政策调整、解决领导力挑战,并应对当前全球趋势,如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本文中,我们为政策和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并提出了关于中国国有企业异质性的未来研究议程,以及国有企业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应对这些挑战、调整其战略,并在此条件下管理与外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Institutional Complexity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s: Evidence from China’s Mixed-Ownership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uiying Li, Yu Chang, Xinchun Wang and Nan Zhang

摘要

虽然环境问题日益驱动企业的战略决策,但关于企业为何进行异质性环境投资的见解仍然有限。本文从制度视角出发,探讨组织内部多重但不一致的制度逻辑所导致的制度复杂性对企业环境投资的影响。以中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研究背景,我们识别出一种企业所面临的独特的困境,即在私有化过程中产生了两种并存但不一致的制度逻辑——国家逻辑和金融逻辑。本研究提出,私有化在国有企业(SOE)的环境投资战略决策中既起到促进作用,又起到制约作用。具体哪种机制起主导作用则取决于每种制度逻辑的相对主导地位。这种动态性导致私有化与环境投资之间呈倒U型关系。此外,我们还考察了CEO 背景特征和企业外部环境对国有企业私有化后制度逻辑相对主导地位的调节作用。对 2013 年至 2020 年中国上市国有企业多源面板数据的分析支持了我们的理论假设。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理解制度因素如何影响企业环境实践做出了贡献,同时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制度复杂性对企业战略行动的影响。

‘Digital Divide’: How Do Central and Local SOEs Respond Differently to Digitalization in China

Xiaowei Rose Luo, Jun Wang, Shuangying Chen and Boyi Chen

摘要

国有企业在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有文献对所属不同层级政府的国有企业的差异,却缺乏研究。本文基于注意力基础观,研究所属中央政府的国有企业(称为中央国企)和所属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称为地方国企)对中国的国家战略,即数字化战略的不同反应。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在注意力结构的基础特征——“游戏”规则(包括目标、身份和对高管的考核机制),以及治理结构和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中央国企对数字化战略的关注比地方国企更多。鉴于这些特征在塑造注意力结构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本文进一步提出治理结构和资源,如何影响不同“游戏”规则中的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的战略注意力。我们运用 2009 年至 2020 年中国的国有上市制造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揭示出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的注意力结构不同,对国家战略的反应存在差异。本研究拓展了注意力基础观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

Leadership Reconfiguration in State-Acquired Privately Owned Enterprises: A Paradox between Institutional Control and Agency

Yijie Min, Junyan Lu, Yunke Wu and Yanlong Zhang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兴国有企业(即原民营企业通过被国有企业收购而形成的国企)的领导层重组。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我们认为新兴国有企业的产生反映了 一 个原先由市场逻辑主导的民营企业整合国家逻辑并转变为混合型组织的过程。这 一 过程为新兴国有企业带来了 一 个悖论:尽管更深程度的领导层重组有助于新兴国有企业获得国家逻辑下的更高合法性,但这也会在遵循不同制度逻辑的企业成员之间引起更大的冲突。为了解决这 一 悖论,我们对董事会和高管团队重组的差异进行了理论化,分别将其与两种典型的制度权力形式 —— 控制和能动性 —— 联系起来。我们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兴国有企业倾向于对董事会进行更多的重组,而对高管团队的重组则较少。此外,我们进 一 步揭示了行业层面国有股权密度和收购前企业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强调了国企收购民企这 一 现象以及新兴国有企业本身的独特性,进而为国有企业和并购研究做出了贡献。此外,我们提出了 一 种制度逻辑混合过程中兼顾外部合法性和内部稳定的策略,从而为制度逻辑研究做出贡献。

Catch One and Lose Another?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striction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eng Ning, Fangmei Lu, Guoguang Wan and Liangding Jia

摘要

本研究从两个相互关联的视角:政治影响观和规范代理观,考察了管理层对激励方案解释如何影响企业在社会领域的参与,以及这种参与如何反映在企业社会绩效上。基于国有企业(SOE)高管的双重职业轨迹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我们认为经济因素(绩效下降和薪酬差距)和政治因素(社会主义印记和政治职业视野)可能会不同地重塑激励方案对企业社会绩效的解释。利用“限薪令”作为准自然实验和对照实验揭示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限制会导致企业社会绩效的下降。当焦点公司继承了更强烈的社会主义印记,且高管拥有更长的政治前景时,这种关系会减弱。相反,当公司面临严重的绩效下降,且高管的薪酬相对于同行较低时,这种关系会加强。研究结果表明,促使国有企业能够参与社会领域,薪酬是与政治和经济因素结合的不可或缺的激励因素。我们讨论高层管理人员激励与激励安排的启示,以及政府目标如何影响高层管理人员对薪酬激励的反应,这些反应对长期社会贡献至关重要。

Female Leadership and Corporate Acquisitions in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anyang Zhu and Xu-Hong Li

摘要

关于女性领导力的以往研究表明,女性领导的企业往往比男性领导的企业实施更少的风险性活动,这一结果常被归因于女性更高的风险回避倾向。然而,这一主张及其研究结果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挑战。本文研究中国国有企业董事长的性别对公司并购活动的影响,以探索女性高层领导者的风险倾向。我们基于期望违背理论提出,在女性能动行为被鼓励的情境中,女性董事长比男性董事长更倾向于做出风险性行为。我们进一步通过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和自我效能两个调节变量来探索自我肯定机制的作用。对于 2008 年至2020年期间 1265 家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支持了我们的假设,即董事长为女性的企业比董事长为男性的国有企业实施了更多的并购活动;当高管团队中女性比例较低以及女性董事长拥有政治任命时,这种效应会进一步增强。本文通过中国国有企业的情境化研究,展示了情境如何影响领导性别与公司风险决策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关于中国国有企业中女性领导何时以及为何比男性领导表现出更高风险倾向的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