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 • 灵感之源 • 学术责任• 奉献精神

新闻资讯

2025年IACMR大会 | TLC平行论坛

6月11日,在IACMR会前议程教学工作坊的会议现场,同济大学魏峰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张光磊教授、浙江大学莫申江教授分别向参会者做了主题为“多为融合,知行合一:OB&HR课程教学改革新范式”的演讲。本环节由武汉理工大学张光磊教授主持。

魏峰教授分享的内容为“OB&HR领域的具身认知教学”,首先介绍了教育学中新的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的重要性。魏峰教授指出,传统教学受笛卡尔二元论影响,将认知简化为抽象符号加工,忽视身体体验与环境互动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而具身认知理论强调 “认知根植于身体体验”,主张教学应打破“理性至上”的桎梏,通过身体参与、情境创设与动态实践实现知识内化。其三大特征——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为OB&HR教学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魏峰教授总结出三类创新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三种方法。案例教学以情境情节与反思联结为核心,适用于复杂决策分析领域,但面临经验间接的挑战;视频教学借助多感官经验与情感代入激发兴趣,在跨文化、伦理教育等方面效果显著,却存在经验被动之憾;体验式教学凭借真实经验与行动应用,在培养领导力、团队协作等技能态度上优势明显,然而成本与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最后,魏峰教授以体验式教学为例,总结了具身教学的四个设计要点:第一是具体经验,即体验流程需要打磨提升体验感;第二是观察反思,有趣味性、系统性、连贯性的问题引导;第三是抽象概括,要有抽象的高度和深度;第四是行动应用,要环环相扣、能提高真实技能。

张光磊教授近日就“教师+”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分享,并结合自身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创新实施方案,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改革思路。

张光磊教授在分享中指出,教学改革与创新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改革主要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优化,如案例引入和情境教学等,而教学创新则要求在教学中“做与众不同的事”。他强调,教学创新必须遵循“两性一度”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在谈及“四新”建设时,张教授详细介绍了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内涵,并特别强调了打破学科壁垒、深化跨界融合的重要性。

张教授还以自己参与教学创新大赛的经历为例,讲述了MBA学员融入感不足以及本科生教育与MBA教育隔离的问题,张教授提出了“教师+1.0”模式,倡导MBA学员担任本科生“课程成长导师”,通过“空中课堂+讲授课堂+多元实践课堂”三链联动,结合线上网络课程、虚拟仿真设备、微信公众号等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

在最后的展望中,张光磊教授对“教师+2.0”模式提出了期待,希望能够构建以“课程成长导师—主讲教师—AI辅助—学术”四维立体体系,通过AI技术的帮助,进一步推动教学创新,提升教学效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莫申江教授围绕“行动学习技术应用:以伦理与社会责任教学为例”展开分享,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莫教授以其负责的本科及MBA课程《伦理与社会责任》为例,针对本科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MBA学生课程实践难以延伸等问题,创新性地引入了行动学习技术。该技术的核心要素包括P(知识)、Q(提问)、R(反思)和I(执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推动学习的深入和实践的提升。

在具体实践中,教学团队创新设计了课程模式。MBA课程先于本科课程开设,从400多名MBA学生中挑选20位左右作为指导人,参与本科教学。本科学生与MBA指导人组成项目团队,深入企业现场。课程安排上,MOOC提供知识点,课堂用于案例研讨和观点碰撞,老师担任促动师角色。课程外,学生需走访企业,期末进行现场汇报,各方共同参与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理解,还产出多个社会责任创新项目。学生满意度较高,本科学生满意度达 90%,MBA指导人更是全力投入。此外,团队基于实践成果出版案例集,还将行动学习方法推广到高校中层干部管理创新中,与多所高校开展交流。​

莫申江教授表示,行动学习技术重塑了教学双方的理解,打破传统单向互动模式,老师转变为促动师角色,助力学生建立社会连接、平衡价值。未来,期待与更多同行探索,让传统课堂更加精彩。

每位教授分享结束后,参会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一些实际问题。教授针对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分享了各自独到的见解,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建议,令与会者收获颇丰。

清华大学李纪珍老师、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陈威如老师和北京大学仲为国老师在会场作了精彩的分享,其主题为“学科挑战下的工商管理教学创新:以战略管理为例”。该环节由仲为国老师主持。

首先,李纪珍在演讲中介绍了清华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的发展及运营情况。该中心每年开展数百个培训项目,年培训规模近万人次,项目涵盖定制与公开两类。其特色项目包括“国之重器”类,如中央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班、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培养计划等,服务于国企、民企高管。旗舰项目如中国碳索家、中国智造+等项目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反响。在培训体系的差异化与生态赋能方面,李纪珍老师提出创新性的课程模型,减少传统理论授课,增加企业实践案例,并通过“管理马拉松”“元宇宙结业”等沉浸式教学提升参与感。

接下来,来自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陈威如老师进行了主题为“数智升级训练营心得分享:一张图,一颗心,一场仗”的分享,内容围绕中欧商学院推出的“4天3夜数字化战略工作坊”项目展开。该项目源于传统商学院教育中认知与行为脱节、管理层认知断层、教授与企业需求错位等痛点,旨在通过实战共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坊打破传统培训模式,定位为“团队共创工作坊”,聚焦企业真实项目,整合战略框架与跨学科资源,以“看 10 年、谋3 年、做 1 年”的逻辑链辅助战略落地,并通过学校平等场景打破企业层级,弥补行业认知短板。最后,陈威如老师强调,工作坊作为“组织变革的震撼疗法”,需后续持续修炼,其价值不仅在于战略方案输出,更在于激活团队共识,为商学院教育与企业实战结合提供了新范式。

最后,仲为国老师在本次演讲中分享了“学术/政策前沿、学科基础与战略管理EMBA教学”的主题演讲,聚焦从理论讲授到结构化教学框架的转型历程。以结构观为核心构建教学框架,强调战略本质是在结构束缚下追求竞争优势,并提出EMBA教学有效性的猜想,即认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组成其有效性,其中认识论价值包括1个框架、N个知识点和X个案例,而社会价值则包含待人以诚、换位思考等人文关怀。

本次教学工作坊中,三位老师围绕战略管理中的教学实践创新主题展开深度分享,为在场听众呈现了丰富的教育创新思路与实践案例。在本次会议尾声的互动环节,老师们就教学困惑、实践难点等问题进行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分享内容的实用性与启发性。

山东大学唐贵瑶老师、湖南大学曾薇老师、广东工业大学罗美娟老师做了主题为“MBA 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的演讲”。

首先,唐贵瑶教授做了题目为“教学-科研-智库三位一体创新MBA教学模式探索”的演讲。唐老师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MBA教育站上了转型升级的新十字路口,传统MBA教育已经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变革的时代需求。唐老师提出一个系统解决方案:教育、科研与智库“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路径,从“教知识”到“育能力”,从“重学历”到“重价值”系统性重构MBA教育。

唐老师提出教育是基石,回归应用型人才培养本质,课程体系以产业问题为导向;科研是引擎,以真实企业议题驱动研究,实现知识共创、成果反哺教学;智库是延伸,将高校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与企业咨询,提升社会价值。实践的MBA教学模式,不应再局限于教室里的PPT,而是走进企业、政府与产业一线,做好项目式教学、科研转化与智库协同。

最后,唐老师认为必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面向未来的MBA教育新生态。更加注重价值引领,培养具有责任意识与战略视野的企业领导者;更加注重知识共创,打通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边界;更加注重系统协同,将MBA教育纳入国家现代治理与区域发展大局中思考与谋划。

第二部分,曾薇老师做了“基于能力-动机-机会(AMO)理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为主题的演讲。曾老师希望为年轻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经验。她提到,对于MBA和本科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课程设计,可以在维持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线上部分通过智慧共享课和知识图谱构建,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知识点。老师会根据班级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与能力目标。线上课程需要不断迭代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线下部分分为专题分享和案例实践讨论。对于MBA课堂,通过“聚光灯案例”讨论,链接不同行业的最新实践,促进学生互动与深入探讨。对于本科课堂,则通过校企合作设立实战项目,创造实践主题任务,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曾老师还提出,在MBA课堂中,根据学生行业背景进行分组讨论,以企业实际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行业问题。在本科课堂中,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设计实践主题任务,由教师与行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最后,曾老师还分享了她的教学心得。第一,让学生被看见,通过分组和团队建设,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团队认同。第二,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为教学和研究提供支持,推动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第三,教学与研究的结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实现教学与研究的良性互动。

第三部分,罗美娟老师做了“地方重点工科大学MBA人才培养的管工融合五星模式” 为主题的演讲。她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的MBA项目在办学过程中的梳理和迭代,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五星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罗老师结合广东工业大学地方高校的特点,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需求,以工科背景为特色探讨MBA人才培养问题。

罗老师提出了“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构建了包含理念、目标、路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的“五星模式”。该模式以“融入发展促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三层次课程体系”和“产教融合的三A培养路径”,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在课程设置分为移动课堂、产教融合课程和整合实践三个层级,分别针对不同规模和复杂度的企业问题,通过企业高管和技术专家的参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撰稿人:仰梦姣 顾典 陈世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