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IACMR|中国文化与管理论坛
6月14日上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第十一届双年会“中国文化与管理论坛”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贾良定教授主持,汇聚了企业家代表与学界专家,共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赋能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与理论创新。

论坛上,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哲学博士钟海连分享了公司基于儒家“崇圣尚贤”思想精髓构建的“贤文化”管理体系。面对盐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中盐金坛将“敬天尊道,尚贤慧物”确立为核心价值观,以“咸润天下,乐业安生”为使命,致力于成为一家“受尊重的企业”。钟博士详细介绍了其“尚贤”管理的核心特色——“一个理念,五个融合”。“尚贤慧物”的理念强调员工德性与职业素养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在实践中,贤文化被深度融入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与安全管理融合,形成“敬畏生命,居安思危”的安全观;与生产管理融合,打造“准确做,做准确”的精准生产模式;与品质管理融合,践行“反求诸己,止于至善”的品质追求;与市场管理融合,坚持“义以生利,责任为先”的市场原则;与人力资源管理融合,构建“五条通道,选贤育贤”的人才发展机制。这一系列将贤文化深度融入发展战略各环节、并以价值为引领的探索,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管理模式贡献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例与战略智慧。

华南理工大学晁罡教授则从历史与文明的宏观视角切入。他指出,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其历史上长期的经济繁荣和近四十多年的强劲发展,不能仅用物质条件解释,背后必然有着强大的文化与历史基因支撑。晁教授强调,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与“双创”)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企业家的智慧与担当。他观察到,在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涌现出一批深具家国情怀、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新儒商。这些企业家视员工如子弟,以身作则,躬行实践,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儒商的风范,也取得了卓越的商业成就。尤为重要的是,晁教授提出,当代儒商精神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差序格局”向更具包容性和责任感的“天下格局”升华,这一转变既是对时代精神的热切回应,也是最传统的士大夫精神的体现。本次论坛正是为了展现中华智慧,揭示中国企业和文明的成功密码。

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商学院的李鑫博士,则从微观理论层面切入,以中华传统文化“修己安人、内圣外王”这一核心旨归为出发点,探讨了企业管理中“内圣是否必然外王”、“外王者是否必为内圣”、“修己是否必先于安人”等深层命题,并提出了“全心关系主义”的理论框架,旨在为企业家践行传统文化提供深层的理论依据。李鑫博士的核心观点在于,人与生俱来就有追求自我完美圆满(即达致“全心”)的内在驱动力。所谓“全心”,是指理智、礼义、仁爱、虚静四个心灵层面的全面、充分发展与和谐统一。他指出,个体的本质定义(定性)及其在多大程度上趋近完满,根本上取决于其处理与他者关系的所思、所言、所行——例如,企业家选择善待员工,本质上是在将自己定位并塑造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好人”,这正是“修己”在“安人”中的具体实践。由此,李鑫博士进一步阐明,经营企业的根本目的,不应仅限于利润创造或客户满足,更应成为企业家探寻生命意义、实现个人心灵修养与境界升华(即“修己”以臻“内圣”)的载体,并最终通过企业的良好运行与社会贡献(即“安人”以达“外王”)来体现其价值。他强调,追求“全心”的动力需要在“事上磨”,即通过持续的教化(明理,知)和实践训练(力行,行)来获得并强化,唯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在充满挑战的现实中不断趋近完满。李鑫博士认为,“全心关系主义”不仅回应了传统文化关于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经典命题,也为理解当代儒商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若能成为更多个人和企业家的行动指引,必将为构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商业文明注入强大动力。

本次中国文化与管理论坛通过企业家生动的实践分享、学者深入的历史文化剖析与前沿理论构建,多维度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巨大潜力和独特价值。与会者在交流中共同思考如何更好地将“贤文化”、“天下格局”、“全心关系主义”等东方智慧融入当代管理实践,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管理道路、推动商业文明进步贡献了重要的思想启迪。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西北工业大学 房彤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