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者感想|2022年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
这次的IACMR研讨班让我在对学术研究自身以及学术作为终身职业两个维度都有了新的认识,各位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也恍如余音绕梁。新的认知一是对学术研究自身而言,刷新了对研究动机以及如何提出问题的理解,不再陷于模型与变量的层面。二是对学术作为职业生涯有了新的认知,面对当前较大的博士考核压力,我们在做一些短期研究的同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深耕自己感兴趣并且能够为之奋斗终身的研究领域,需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以学术研究为支点,撬动“konw yourself and be yourself“的学术生涯。
最后,结识了不少有知识有梦想有激情的博士生和青年老师们,这次研讨班成为了我们共同学术研究征程的新起点,期待大家江湖再见!
——华中科技大学,雷超
身边的老师和师兄师姐都强烈推荐参加IACMR工作坊,果不其然,收获颇丰。虽然只有短短4天的课程,但老师们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构建了该学科基本的学术框架,从理论到方法,从宏观到微观,让我们能站在更高的地方看见更广阔的风光。参与工作坊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十分复杂:一方面,感激于前辈们对晚辈的提携,正是有这么一群学者真诚、无私、包容地引领和分享,晚辈才有机会发展兴趣、提升自我,并将这股热情蔓延开去。另一方面,我再一次领略知识的魅力,并深知自己存有不足,未来仍需加倍努力、勤奋耕耘。感谢组织和参与这次工作坊的所有老师和同学,预祝大家在耕耘的领域有所收获!
——暨南大学,李馨
非常有幸参加这次IACMR研讨班,老师们的学术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与小组同学的相遇更是意外的惊喜,张宇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每一场有针对性的Group discussion,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发。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同学们都对自己的研究和彼此的疑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也解决了很多我自己的困惑。虽然短暂的4天会议已经结束了,但我和组内的小伙伴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我们的小组群并没有解散,我会和小组成员继续交流,共同成长,感谢IACMR提供的平台!
——兰州大学,郭欣宇
我第一次参加IACMR的工作坊。各位教授和老师们从如何确定研究方向-管理研究方法-做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的研究,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地确定了讲座的主题,能够帮助我这种学术新人开阔学术视野,提高理论推导逻辑性和数据分析严谨性。每一场讲座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闫龙教授的讲座,张闫龙教授将复杂网络与管理研究相结合,启发了我未来做研究的思路,帮助我将理工科的方法和管理的思想相结合。但每场讲座和小组讨论的老师都提到了,研究起源于有趣的社会现象,理论指导着研究的过程,学员较多的问题都是针对如何挑选中介、调节变量,如何确定样本,都要根据自己的理论视角去确定。最后,老师提出,做研究不要总想走捷径,模仿的痕迹太重限制了自己做研究的可能性。
王威然——武汉大学
很高兴参加了IACMR workshop,这是很难得的机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上完成体系的方法论的课。一天两次的讨论会也是收获满满,是真正将所学向所用推动,不仅”眼睛”会了,”脑子”也得学会。会上同学老师很nice,不仅提供了学术的帮助,也相互分享了生活中的趣事。四天的课程很满档,可能会觉得累,但一定值得。也希望有机会与各位老师同学线下再续前缘。
肖咪咪——南京大学
非常有幸能够参与IACMR举办的2022年度研究方法工作坊,虽然方法论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但在短短四天时间里,主办方为我们准备的各个方向的方法论讲座依旧令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井润田老师讲的定性研究方法,向我更清晰地展示了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的案例研究范式差异,解决了我心中的困惑。除了讲座,小组讨论也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当前的研究不足,在四天内帮助我推进了自己的研究进程。我们小组的指导老师是唐翌老师,唐老师风趣幽默,小组讨论氛围轻松愉快。我在这里认识了许多同龄博士,收获了一段段友谊,这是来之前我不曾想到的意外惊喜。研究生涯漫长,长期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时候反而很难做出成果,多走出去看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杨雅岚——复旦大学
当收到IACMR research method workshop的邮件时,我就对这段学习交流的旅程充满了期待,后来线下改为线上,虽然有一丝遗憾和担忧,但仍满怀希望。最终在10场干货满满的lecture、8次颇具深度的group discussion、最终精彩的presentation和几度触及灵魂的social hour后,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这次对我学术人生影响深远的workshop。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这段经历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在申请这个workshop时的预期,老师们不仅仅给予了我们研究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我们的研究理想,他们的真诚与坦率、对待学术的勤奋与热情、对待学生的亲切和循循善诱,将在我未来经历每一次科研和教学的打击、挑战、焦虑、甚至绝望之时,如灯塔般引领我。我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像他们一样,用严谨、批判、创新且负责任的态度做最棒的研究,成为更好的老师!
感谢秦昕老师在group discussion中真挚且具建设性的指导,对我的学术方向、研究习惯和准则都启发深远,感谢施俊琦老师在social hour中循循善诱的教导,让我以更长远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研究!感谢IACMR的所有老师们给予的指引,感谢与会的同学们的陪伴,学术之路有幸与如此优秀的人们一路同行,是幸运更是激励!让我们一起加油!
张梦怡——清华大学
非常幸运能有机会参加本次的IACMR研讨班,能和学界大佬们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每一位老师的讲座都非常精彩,受益良多。非常荣幸能在杨海滨老师组,组里的同学们都非常包容,在分享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proposal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感谢杨老师的支持和指点。老师分享的自己如何做研究,以及如何balance life and work对自己的科研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后会逐渐融入日常科研中。同时,老师的分享也理顺了很多自己之前的堵点,能从更高的理论视角上去探索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并且对于研究问题的theoretical contribution和practical implication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总之,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分享,感谢会务老师的付出,感谢同学们的帮助,谢谢大家。
叶展——西安交通大学
IACMR研究方法培训班主要有两个模块构成,第一模块中每位授课教师围绕特定的研究方法主题进行讲解,第二模块中由一位研究经验丰富的学者指导小组成员修改研究提案。第二模块尤其让我受益。我有幸被分配到由香港中文大学的杨海滨教授带领的第8小组。杨老师诚恳地给我们的proposal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并且耐心地解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和我们交流的过程中真诚地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杨老师特别指出,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要找准对话的文献,要构建清晰简洁的主效应逻辑。围绕这两点,我在杨老师提出的修改建议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我研究中的主效应逻辑。修改之后的研究逻辑更为清晰,理论性也得到了提升。通过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我窥见到一位优秀学者做研究的过程,而这是我们在阅读文献中难以得到的收获。最后,我要特别感谢IACMR给我们提供的和优秀学者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也感谢会务组赵晓老师和张玮老师的辛勤付出。
许钢祥——绍兴文理学院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IACMR研讨班。在短短的4天里,我密集地听了顶尖学者们的讲座,教授们非常真诚地分析自己基于多年研究经验的思考,即便是多次听过的主题,也都有满满的干货和新鲜的收获。我很高兴能够分到杨海滨老师的小组,老师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既有“形而上”的理论和选题方向的讨论,又有“形而下”的关于如何选取调节变量、如何写作的方法建议,小伙伴们也展现出了专业性和对学术的热忱。我得到了以学术为志业的激励,希望以后能够更有定力,做出严谨又有价值的研究。
王荔妍——清华大学
非常感谢IACMR提供的和优秀学者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本次的研究方法研讨班。研讨班时间安排紧凑,内容丰富,老师们的报告紧跟学术前沿又和自己的研究紧密结合,让我收获颇丰。小组的指导让我受益更多,非常高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杨海滨教授指导的第八组。杨老师非常热情实在,非常耐心地回应大家的问题,还分享了自己做研究的过程以及日常的科研生活状态。杨老师说,科研就像炼钢一样,要达到的一定的温度才可以淬炼出好的钢,日常绵密不断的思考是必须的,同时杨老师也指出科研不是百米赛跑,建议我们要多锻炼,保持规律的作息,注意健康,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工作时间。同小组里优秀的朋友们也都非常热情,大家不仅讨论学术问题,还讨论了各自的科研生活和未来的规划,这也让我很有收获。最后,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分享,感谢会务老师的付出,感谢遇到的各位同学,谢谢大家。
胡敏——浙江大学
四天workshop,紧密的日程安排,高强度的讨论与修改,大脑活跃全情投入,竟不觉得疲惫。感谢IAMCR提供这样的平台,提醒我迷茫中仍要找回初心,不负热爱。高山仰止,心仍向往之。
谭蓓菁——华中科技大学
四天的研讨班课程安排的井然有序,丰富又充实。研讨班最具特色的就是四天中高强度进行了8场小组讨论,感谢张志学老师,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小组对每位学员的proposal都进行了深度的讨论,大家彼此启发、共同成长。感谢IACMR,感谢组委会老师辛苦的筹备和周到的服务,感谢每一位授课教师。
刘贝妮——北京工商大学
很荣幸参加了IACMR2022年的研讨班。在这个研讨班中,收获10位教授Lectures中关于选题、理论与假设、研究方法的满满的干货。此外,还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每天两次的Group discussion。小组指导老师张志学教授对于我们学生倾囊相授,为每一个研究计划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不仅打开了我的研究思路,还为我研究计划的落地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案。小组成员都非常优秀,讨论氛围热烈,为我的研究计划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延申,每次的discussion都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智慧,都让我充满期待。印象深刻的是第三天晚上的discussion,计划表是晚八点半结束,但是张志学教授带领我们讨论到了快九点,快十点的时候我们的小组讨论才结束。总而言之,很感激IACMR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感谢张志学教授的指导,感谢小组成员中的每一位,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多多交流~
田泽慧——南开大学
就像是夏日的一场梦。毫无疑问,期待了很久;毋庸置疑,会回味更久。
四天的课程让人记忆犹新:周京老师细致入微,娓娓道来研究话题的选择;黄旭老师无所不通,让理论的重要性入脑入心;志学老师出言有章 ,用实例让实验研究易于理解;庆媛老师耐心谦逊,让二手数据不再陌生;沈伟老师温柔敦厚,一丝不苟讲解着纵向研究;俊琦老师犀利敏锐,提出了很多问卷调查研究的雷区;润田老师温润如玉,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定性研究;刘武老师认真严谨,抽丝剥茧讲授跨层研究;闫龙老师风趣幽默,诙谐有趣地漫谈了社会网络研究;晓萍老师开朗外向,强调了科学的精神和伦理。
四天的讨论让人收获颇丰:有幸被分到了志学老师的讨论组,深刻体会到了顶尖管理学者的底蕴之厚,积累之深。志学老师总能迅速抓住研究最关键的重点,并提出非常有见地的建议,受益匪浅,令人敬佩。除了在学术之外的敬佩,我还很敬佩志学老师的平易近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位高权重而高高挂起,而是非常平等地和年轻学生探讨交流,很是令人动容。此外,同组的小伙伴们都非常优秀,无论是大家的研究内容还是谈论时提出的建议,都让人收获良多。更难得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的相处十分愉快,交谈时常有笑声,令人愉悦。
在同学们精彩的展示和老师们精准的点评之后,开启了有趣的social hour环节,不仅见到了其他讨论组的同学,还见到了敬佩的老师们。其中一次有幸进入了志学老师和黄旭老师所在的组,两位老师亲切地和每位同学交谈,其乐融融。不得不说,两位老师洒脱率性的人格魅力实在吸引人,只叹时间短暂。我还有幸向张燕老师请教了学术问题,真的非常感激张燕老师温柔耐心且极具见地的解答,让我受益匪浅。
以上真切的字字固然已彰显了对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的喜爱和感激之情。唯一且巨大的遗憾就是从线下变成了线上,没有现场感受老师们和同学们的人格魅力。
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四天的研讨班还是在昨晚落下了帷幕。望有缘再见!感谢IACMR的一切~
董小炜——中山大学
非常开心能参加IACMR的研讨班,四天充实的学术盛宴让我收获颇丰。不仅能近距离接触许多优秀的老师,并获得老师们有建设性且具体的建议,这对推动我的研究有巨大帮助。而且能够与许多优秀的同学们深入沟通交流,多次头脑风暴让我见识到了思想碰撞的力量,也更加坚定我要多与其他学者沟通交流的想法。最后,希望自己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不断向高水平优秀学者靠近!
阮梦琦——浙江大学
非常感谢我的导师鼓励并资助我参加IACMR2022研究方法研讨班,真的受益颇丰,不虚此“行”。虽然是线上课程,但每一位授课老师都很认真负责,在教授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在教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研究,如何做更好的研究。不仅了解了更多有用且有意思的研究方法,也对自己熟悉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唯一遗憾的是没法在课后与老师们进一步交流请教。幸运的是能进入张志学老师的小组,张老师是位博学、富有洞察力和体贴的老师,其想法和指导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研究信心,也帮助我理清了接下来的研究思路。短短四天的时间我已经成了张老师的迷妹,现在一听到张老师的声音就感到十分亲切。我跟小组成员们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其实都大不相同,但很神奇的是能够融入大家的讨论,这种互帮互助的感觉特别棒特别喜欢。最开心的是认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给予力量,让人觉得做学术是一件温暖的事情,希望我们大家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最后,感谢张志学老师、所有的任课老师和会务老师!感谢你们的倾情付出,我才能有如此收获,你们辛苦啦~
李佳——电子科技大学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IACMR线上会议,虽然有些遗憾不能在线下和大家见面,一起吃吃喝喝,但瑕不掩瑜,在四天满满当当的课程和讨论里,收获良多,获益匪浅!我本来并不太了解OB领域的研究,更没有怎么接触过survey,lab experiment,multi-level的研究方法,所以,在文献中碰到这些相关的研究内容时,心里是有点发怵的,总感觉离我的知识库很遥远,很难理解。但通过参加这次会议,在各位授课老师的精彩讲述下,拓展了我的研究知识库,让我对以前很疑惑的一些研究内容有了基础的了解,给了我今后碰到这些研究也愿意读下去的勇气。再者,很感谢分到了张志学老师的小组,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对探讨研究课题有了更丰富的想法和思路,小伙伴们也都会对其他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讨论的非常开心!总之,这次参会经历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结交了很多小姐妹,期待和小姐妹们的线下见面会!
祝梦媛——悉尼科技大学
很幸运能够参加此次IACMR研讨班,和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青年老师组成小组讨论proposal,很荣幸能够得到张志学老师细致的指导,小组每个人的proposal讨论了两轮,使得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即将要做的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张老师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给我们说了各自的proposal要想做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做,并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小组成员的讨论也很激烈,虽然是短短4天的时间,但我们收获了知识和友谊。很荣幸在social hour环节,被分到了施俊琦老师一组,施老师对我们的问题都给予了很耐心的解答,感谢他结合自身从教、从研经历给我们很多建议。感谢IACMR组委会老师的辛苦筹备,感谢周京老师等10位授课老师的辛苦付出,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期待线下再见~
胡晓鹃——中国人民大学
很庆幸能在PhD之初参与IACMR举办的云端workshop,满载而归又略感遗憾的四天。从如何选择研究主题开始,以做负责任的管理研究收尾,理论和方法兼顾,交流与讨论同行,这场学术盛宴各个环节相得益彰,让我收获颇丰且备受鼓舞。诚然,仅靠四天的学习无法快速掌握多种研究方法,老师们的全面讲解于我而言更多的是指引和纠正,使我不再囿于方寸之地,开始思考以往思维模式的局限:尝试从现象出发去思考研究问题而不仅是局限于以往文献中,尝试以合适的研究方法去解决研究问题而不仅是局限于自己熟悉的方法。老师们除了教我们学习,还提醒我们不忘生活,贾良定老师在每次小组讨论结束后温馨提示(结束了记得运动一会儿)都让我备受感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科研如此,生活亦如此,我们应当一起热爱。
华欣意——中山大学
感谢IACMR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四天满满当当的日程,高强度的学习,让人受益匪浅。特别是各位老师在lecture中分享自己做研究的细节,有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一篇成型的论文,却看不到论文背后的事情,这些细节的填补让人感觉论文的故事一下就丰满起来了。还有这几天的小组讨论,认识了很多优秀又可爱的小伙伴,和同龄人在一起更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未来的努力方向。
苏湘——南京大学
最初感到很遗憾不能去兰州进行现场学习。但经过4天的线上学习后,也觉得“不虚此行”。听了十来场大佬讲座,解决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包括如何选题,如何进行纵向研究,如何遵守学术道德,何为发展理论;更为深入地了解了跨层研究类型,实验研究操作过程,以及survey的规范性;也学习了二手数据和质化研究、网络分析的相关知识,受益匪浅。接受了指导导师的针对性意见和课后“小课堂”,对学术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能量加满。跟博士生同行们相互交流学习,不仅接触到了一些新颖的主题和方向,也在集思广益中碰撞出学术火花,更在紧密合作中建立起友谊,弥足珍贵。
程欢——华中科技大学
四天的研讨活动丰富精彩,让我们有了许多收获。听了老师们的讲座,我对学术研究以及学术生涯有了更深的认识,也非常欣赏老师们各具特色的讲课风格。小组讨论中,在黄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的学到新的东西。老师乐于分享自己的学术经验,他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积极的鼓励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多想法,更大的动力。大家思维活跃,通过交流,对各自的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拓宽了其他领域的知识面。最后,我们一起完善了一份提案,当团队协作的成果展示到大家面前时,我们都很开心。这是一次知识洗礼,思维碰撞,收获友谊,自我反思的经历,非常有幸能够参与。
汤卉卉——澳门大学
非常荣幸可以获得参加IACMR工作坊的机会,更加幸运的是分到了黄旭老师指导的第一组,还遇到了一些富有洞见,灵魂有趣且具有国际视野的伙伴。这次的会议的四天对我来说白驹过隙,非常充实快乐,只怨疫情没有让大家面对面的交流。
过去对黄老师的印象只是读他的研究时感到的惊艳,这次直接的接触让我觉得黄老师太有趣了,ob领域最帅还只是其次。黄老师对我们proposal提出意见时那种顶尖学者的理论嗅觉,从模型到故事再到一个研究怎么在整个理论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此间种种无不让我倍更加震惊。这种讨论问题精益求精的风采,我想已经对我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长远影响,更让我觉得学术本身是一件浪漫的事。
这次IACMR会议上,我不仅品尝到了众多传说大牛带来的学术盛宴,还幸运的得到黄老师的直接指导,甚至建立一些观点上的互动,我感到无比满足,无比充实。
张琛——澳门科技大学
很荣幸能够参加本次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在这四天的学术盛宴中,让我学到了很多。尽管因为疫情,此次学术会议改为线上的形式进行,不能跟大家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但丝毫没有减弱大家学术讨论的热情。在小组讨论中,我有幸被分在了黄旭老师组,虽然与大家的研究方向不同,但通过这几天跟老师和小伙伴们的相处,让我对学术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收获颇丰。
康娜——兰州大学
通过四天在IACMR方法研讨班的学习,我对展开负责任的管理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现象出发,选择有价值的重要议题,通过严谨的推理和研究设计去步步求证。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追求真理,永远热烈。
汤明月——北京大学
这次的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的收获完全超出我的预期,让我收获最多的是分组讨论环节。首先,通过和分组导师,黄旭老师的深入且长时间的交流,让我对研究设计和研究理念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一个著名学者的状态。黄旭老师风趣幽默,对学术充满热情,思想非常开放,可谓是我们的“学术偶像”。其次,通过和优秀的同学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组里的其他同学对文献的信手拈来,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阅读量仍然非常不足,提醒我科研的路上一定要继续努力。非常开心能够参加这次的IACMR方法研讨班,让我加深了对科研的认识,也认识了在这条路上的先行者,和一群志同道合朋友们,是一次非常珍贵的经历。
蒋路远——中山大学
怀着期待和紧张的心情参加了这次工作坊,收获良多。在和顶尖学者们的直接交流中,感受到了他们身上崇高的科学精神、对管理实践问题观察的敏锐性,以及开展研究的严谨性。我本人的研究提案也得到了贾良定老师和同学们的点评和指导,对于提升我后续的研究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崔国东——中国人民大学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workshop,由于疫情的原因在线上和各位老师同学进行学习,但并不影响我充分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与积极性。四天时光短暂,但这个期间的收获却是能长久回味,引领今后研究之路的珍贵财富。在这里再次感谢贾良定老师和各位同学的信任。
历历在目的,是模型准备时的认真细致、讨论发言时的争先恐后、自由磋商时的热情激烈、模型修改时的鼓励支持……这一幕幕都在我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自第一次举办以来,研究方法研讨班历经数载,给众多研究学者带去了思想碰撞与严谨治学的体验,让我们清晰地明白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研究者,也鼓励每一个管理学研究生为中国管理研究的发展提供自己的应尽之力。难忘这个夏天,难忘相识之初就真诚鼓励的老师同学,愿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与交流。
甘林蔚——香港中文大学
我想我会对我的师弟师妹说,IACMR workshop是值得参加的。一方面,我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研究的痛点和盲点,知道自己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应该朝什么地方努力。另一方面,通过lectures和discussion,我从各位老师那里学习到了做学术应有的态度和状态,希望我也可以朝着他们努力。
甄丹蕾——上海交通大学
感谢有机会参加2022年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我有幸能听到在中国管理领域中颇负盛名的诸多学者而感到荣幸,许多老师的教授如醍醐灌顶,使人受益匪浅。在这些讲授中我特别喜欢的是周京老师和陈晓萍老师的讲授,为我们传授了学者之道,而非术上的认识,这个是平时在学校和其他讲座中鲜有被提及的主题。此外,我也特别喜欢张志学老师的研究。张老师的讲授饱含着热情和激情,让我对实验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和浓厚兴趣。此外,我也特别感谢我们组的指导老师秦昕教授。秦老师不仅对我们的proposal提出了很有益的建议和评论,还为我们的学术生涯和研究动机提出了更多地见解和分享,对我们在学术道路上走长走远。最后,再次感谢IACMR,提供了这么好一次提升的机会。
王哲源——中国人民大学
因为疫情,更多的时间需要在家办公。这次活动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一方面系统的了解了许多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另一面又在小组讨论当中了解了其他老师同学们目前在做的研究。方法集中课当中老师讲述的都是最结构化的方法论知识,为我提纲挈领的了解或复习各种研究方法的准备、展开、分析方法等最重要的知识。小组讨论中张宇老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修改意见,又拓展了我的研究思路,为我的研究计划的下一步进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同时,我也从小组中的其他老师同学的交流当中,共同探讨各自的研究、博士生涯、以及就业等等需要方面的内容,为我在博士路途如同一座加油站,让我既拓展了思路,又从交流中获得了新的精神能量,收获满满。
张朔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十分幸运能够参加本次工作坊,这是一场收获满满的充电之旅。经过丰富的课程,我意识到原来科研的本质是创造美好的事物。选题蕴含深邃之意,理论彰显愉悦之美,方法体现严谨之功,每一部分都需要扎扎实实的积累与沉淀。也特别感谢十一组的导师张宇老师与其他的小伙伴们,张宇老师非常有亲切感,从研究设计到职业规划知无不言。希望自己能将在这里建立与唤醒的科研初心好好保护,在未来能够创造出有意义的、美好的作品。
朱珊——浙江大学
在研讨班提案倒计时7天的时候,我的同门师姐将IACMR研讨班投稿链接发给我,说她2019年参加过,收获很多。我想,我应该抓住这次机会,所以在7天的时间,准备好了所有材料。很荣幸,研讨班通过了我的申请,让我可以跟来自各个学校的老师、同学交流学习。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我是为数不多的公共管理领域的学生,学科背景的不同和不同领域之间的思想碰撞让我能见识到更多新议题、新方法,能更好的完善自己的研究提案。除了交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井润田老师讲的案例研究的内容。案例研究一直是我的薄弱点,井润田老师授课思路非常清晰,让我对案例研究有了更多的认识,也产生了更多的兴趣。非常感谢IACMR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参加更多IACMR的其他学习交流活动!
胡晓慧——浙江大学
参加这次workshop,除了收货了大牛老师们的干货讲座中的知识以外,我最开心的是我被分配到第十一小组。我们小组的指导老师是张宇老师,张老师不光在学术上给予了我们每个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还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小组的小伙伴们真的既有insights,又非常暖心,在每次的讨论中,都能够启发我,还一直鼓励我。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陪伴,尽管只是短短几天的萍水相逢,但我已经觉得我们友谊常在了。我们的IACMR的小组群也不会在这次workshop之后解散,未来大家还会一起成长,愿我们以后百事从欢!
王懿瑶——重庆大学
参加IACMR研讨班的四天以来,时间很快又很长。每天满满的日程安排让这四天中的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脑袋满负荷运转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又非常值得。最最值得的就是遇到很多很多非常好的老师以及小伙伴,不同方向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都是参加这次工作坊我最大的收获~
杨巧英——兰州大学
非常感谢IACMR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获益匪浅。通过听取各位老师的讲座,我明白了所谓“有趣”的研究的涵义,学会了很多实验和实证的研究方法,也谨记作为一个科研人应当时刻遵守的道德准则。此外,在刘武老师带领的小组讨论中,大家针对各篇文章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正是在老师和各位小伙伴的帮助下,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理解。总之,不虚此行。
纪欣彤——西安交通大学
为期四天的工作坊学习已经落下帷幕。在这一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老师和同学们对于学术的热忱。老师们的讲座精彩丰富、各有洞见,让我对学术研究的研究问题、理论发展和方法选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所在的小组由刘武老师指导,刘老师为人亲和,给每位同学的汇报给予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同时,小组同学对不同研究领域的探索开阔了我的研究视野,大家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提出了一些具有高质量的问题。此外,这次参会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到OBHRM领域类的同行,使得我有机会向他们求教。总之,这四天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我将带着这些收获,在管理研究的道路中继续前进。在此,很感谢主办单位对本次工作坊的组织和支持,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参加诸如此类的学术盛宴。
王华英——武汉理工大学
很荣幸有机会参加IACMR的方法研讨班,老师们授课内容很实用很精彩,感谢老师们的用心与付出。指导老师刘武非常耐心友善,提出很多建设性、指导性很强的建议。同小组的小伙伴们都非常投入,参与感很强,在大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完善了手上的研究提案。在最后的小组展示部分,老师们提出的建议也都十分切中要害,对研究的发展与推进很有帮助。在线上见到一些许久未见的小伙伴,很亲切,同时也收获了新的友谊,十分感恩!
李智——南京大学
非常感谢这次参加IACMR研讨班的机会,短短四天的学术盛宴使我受益匪浅。从最初周京老师关于如何选择研究主题和确定研究问题及贡献开始,再到实验方法、问卷调研、多层次研究等方法,最后到陈晓萍老师在科学的精神与伦理方面的内容。其中,周京老师的讲座使得我意识到捕捉现象和掌握文献对研究选题的重要性;张志学老师通过多篇文章详细地讲解了实验方法方面的内容;施俊琦老师的讲座告诉我做问卷调研的严谨性等等。同时,很荣幸被分到井润田老师的小组,使得我有机会去接触一些做组织理论和战略方面的最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从这种交叉学科的视角为我的研究计划提出宝贵的建议,也使我明确了之后需要继续改进的方向。在微观组的讨论中,我常常能够被施俊琦老师、秦昕老师和黄旭老师的评价其他同学的研究所惊叹,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满满。最后,非常感谢在social hour能与张燕老师交流的10分钟。总的来说,非常感谢IACMR研讨班中的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希望以后还能再见!
王曦——中国人民大学
四天紧张的研讨会收获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提升,更多的是小伙伴们的友谊,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知音难寻,知己难求,能和一群小伙伴一起成长的感觉特别好,唯一遗憾的是没能线下相聚,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期待线下相逢~
叶琴——西北工业大学
很幸运能来参加IACMR的研究方法工作坊,当得知因疫情原因无法组织线下会议的时候,我是有些遗憾的,本来以为没办法和老师们各位小伙伴们相约兰大,会少了很多乐趣。但总体来讲,四天的会议安排非常充实,老师们对不同研究方法课程的讲解,让我对此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我很幸运加入了井润田老师的小组,还认识了八位优秀的小伙伴,我们每个人分享了自己的proposal,井老师和刘丽莎老师非常耐心的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我们组的小伙伴们也都非常nice,积极地参与每个proposal的讨论,知识友谊双丰收!最后,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下次能有机会跟各位老师们和小伙伴们相约线下,面对面交流,共享学术之美!
刘梦丽——山东大学
感谢2022年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有非常nice的老师和同学们,这几天过的很开心。希望大家以后能保持联系!P. S. 在培训上似乎没有看到做平台的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如有见到此留言,可以联系我哦。
常伟——宁波诺丁汉大学
虽然很遗憾无法在兰州线下相见,但仍然非常感谢各位授课老师的倾囊相授,各位会务老师的辛苦安排。很高兴认识各位小伙伴,希望我们再接再厉,做负责任的研究,一起为这个学术社群贡献力量!
吴金璇——复旦大学
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这四天紧凑的课程和小组讨论让我获益匪浅,不仅有各领域杰出学者传授研究经验,也使我收获了针对性的指导。在我对手头的案例研究陷入迷茫之际,井润田老师提出的许多问题帮助我理清了思路,找到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仅这一点就让我觉得不虚此行。除此之外,和小组同学们讨论问题的快乐也为这次活动的体验大大加分。唯一有些遗憾的是线上会议网络时常不稳定,没能更好地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朱婧雯——清华大学
早就对IACMR有所耳闻,其举办的会议在管理学非常有影响力。虽然我是公共管理专业,在申请和参与过程中明显感受到我的专业背景并非本次研讨班的主流,但是诚如小组指导张闫龙老师所说:研究方法和结构是相通的,学科的交流与融合能够碰撞更多火花。我确实在短短四天的探讨中受益良多。非常感谢IACMR举办的2022研究方法研讨班,在这里我听到了众多管理学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讲座和报告,极大地开拓我的研究视野;结识了组内来自不同院校的小伙伴,他(她)们深厚的文献积累、高昂的学术热情、熟练的英语表达、积极的互帮互助让我看到了优秀博士研究生应有的样子,也让我感受到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宋雨薇——哈尔滨工业大学
回顾过去四天的线上workshop,隔着屏幕感受到大师们的风采和朋辈们的优秀,在workshop的间隙之间穿插做核酸,我想这一定是疫情下一次特别的经历。短短四天虽然难以融会贯通所有的研究方法,但是workshop传递给我的更是各位老师对高水平研究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这种精神给我以鼓舞和激励。感谢各位老师精心准备的授课内容,感谢张闫龙老师和小组其他小伙伴们在小组讨论中精彩的输出,我从你们的身上感受到的是学术的活力与能量,让我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更加努力奋进。
卢青云——浙江大学
四天的研讨班活动安排非常充实,也非常有收获,每位嘉宾老师的分享都很精彩,引人入胜。一共8次小组的discussion,在小组指导老师和同组伙伴的帮助下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提案,也对研究问题的提炼、假设推导与理论构建等有了更好的掌握!最后的social hours组织老师们也很费心思,让大家可以尽可能多的和不同的老师与同学交流,感谢IACMR!
程生强——上海交通大学
这四天的研讨会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累并充实快乐着”。其中收获最大的是小组讨论环节。我们这一组的指导老师是唐翌老师,可谓态度柔和,要求严格!第一天,小组成员每人汇报自己的proposal,然后唐老师点评并提出修改方向和建议。第二天开始,每次小组讨论环节都是只汇报自己的proposal有何新进展。所以,我们小组的小伙伴们都很卖力,每次汇报总是尽力更新PPT,拿出更具价值和创意的想法,或者被批(当然唐老师很温柔的指出不妥的地方),或者被表扬,不管怎样,感觉都在一点点向前摸索。在这种氛围下,感觉自己的创造力也被激发出来了,一个想法不行,就换另外一种思路,直到抽丝剥茧,慢慢理出头绪,就像等待黎明,等待日出一样,一旦涌现一个思路清晰,有趣,有意义的想法,那种喜悦便油然而生。当然了,我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伙伴们之间也会互相给意见和建议,有时还相互闲聊取乐。研讨会的前两天虽然紧张,但是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到了第三天晚上我们小组决定派我作为代表汇报的时候,我瞬间感觉压力好大!虽然我们小组都在为我喊加油!我自己心里还是很忐忑,紧张!好在小伙伴们一遍一遍帮我提意见,帮忙修改完善PPT,在此过程中proposal再次被雕琢,进一步被论证,我心里慢慢有了一丝底气,紧张感消除了不少。所以在此再次感谢我们这组的指导老师——唐翌老师的悉心陪伴和专业指导!使得我最初的想法逐步深入!原本凌乱的设计变得清晰可行!也特别感谢我们这一组的小伙伴——复旦的博士生杨雅岚、兰大的博士生陈致羽、马晴、南大的博士生黄菲菲,一遍遍的帮我修改完善PPT。在这里遇到了一群有趣的、开朗的、有学识的小伙伴们,度过了快乐充实的四天,虽然有些遗憾不能面对面,但线上的沟通也没有影响我们的热情和交流!感恩!
贾慧英——武汉纺织大学
很开心能有机会参加这一次的IACMR方法论工作坊。老师们的lecture不仅让我对各类研究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学术的热爱以及对于治学的严谨。这点对我十分具有启发,我们作为博士生并不仅是为了取得学位而努力,而是为了真正的解决管理中的问题而不断拼搏。
由于我的proposal是有关高管团队的战略议题,因此非常幸运能被分到唐翌老师组。在四天的交流中,唐老师从论文选题、逻辑明晰、架构搭建、样本选取以及数据处理都给出了很宝贵的意见。在唐老师的指导下,我对于自己现有的proposal以及未来的选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想法。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还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从论文写作聊到博士生活,在紧张的日程安排中相互打气。
感谢IACMR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能够将众多优秀老师与博士生聚集在一起的机会,让我们能进行思想碰撞与交流。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再同大家进行沟通。
陈致羽——兰州大学
很荣幸参加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老师们通过lecture不仅向我们传授了一些研究方法方面的专业技巧,同时还跟我们分享了很多他们的论文写作与投稿经历、以及自己现阶段对学术研究的看法等。同时每天两次的group discussion让我们更是近距离、沉浸式地跟老师及同学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机会太难得了,学术道路上良师益友的建议与指导在很多情况下会帮助我们事半功倍。
虽然这次会议是在线上开展,但是我依旧能从老师及大家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对研究topic的思考、理论应该如何去指导模型构建以及研究的严谨性等等。我后续会逐步提升自己对于文献的掌握、对于现象与理论的思考等,争取在学术道路上早日创造自己的成绩。
廉思秋——西安交通大学
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参加IACMR研讨班,这在四天的时间中,收货满满。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更加清楚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范式,知道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和理论视角、研究设计、测量方法等等,为我后面的博士生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每天Group discussion平台能够充分探讨和交流的自己的研究想法,并不断的进行完善,在唐翌老师的指导,也让我有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以前的研究,使我受益颇深。
马晴——兰州大学
非常幸运能够获得参加IACMR研讨班的机会,四天紧凑的讲座让我了解到当前的学术研究前沿,学习了卓越学者们的研究经验。在小组内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更让我收获颇多,大家都抱着学习和互帮互助的心态,努力为彼此出谋划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对研究思路的开拓非常有益。这次学习也使我看到了自己在理论学习、文献积累以及方法学习上和同辈们的差距,激励我继续努力,不断向前。
李晓雨——中国人民大学
非常幸运能有机会参加这次IACMR研讨班,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和讲解!
研讨班的课程设置精良,数位优秀的学者倾囊相授,使我们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了解研究方法的知识图谱。课程分专题系统性地回顾了各项研究方法,并以具体的研究案例展示了优秀的实践操作,对于作为研究新手的博士生来说很具有启发性;老师们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验,指出研究过程中潜在的关键环节,也提前预判、帮我们规避了可能的弯路。通过研讨班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有什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了在哪里、怎么找,以期成长为独立的、有责任的研究者。
此外,在分小组讨论的环节中,我们有机会充分与老师、同学交流,大家思维角度的多样性、各自研究领域的专长都有所显现,刺激我反观自己的思维方式、研究习惯,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体验。我相信在青年学者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埋头赶路,是很需要这样驻足凝望的时刻的。
最后,祝愿IACMR Workshop所有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工作顺利,工作坊越办越好!
高雅婷——北京大学
非常感谢IACMR组织的本次研讨班。虽然损失一些面对面交流的亲近感,但老师们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分享却没有打折扣,大家思维的碰撞也很激烈,令我视野大开。无论是十节课程,还是关于proposal的八次小组讨论,我都收获良多,与大家“共处”的四天非常开心。关于课程,印象最深的是施俊琦教授列举了评审论文时,所发现的作者们在问卷调查研究中会犯的种种错误,这些错误值得任何想做严谨、负责任管理研究的新手所警惕。周京老师分享的“field—stream—topic”、黄旭老师的“follow the theory”等切身研究经验也非常值得学习。关于小组讨论,首先,非常感谢张燕老师启发式的点评与指导,在追问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并对概念完善、机制探索提出诸多专业意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研究中想要什么、如何更好地实现目标。我特别感谢友好、博学的同学们。与优秀的同学一齐探讨管理现象背后的逻辑,我感受到巨大的同侪压力。但这种压力是积极的,同学们富有创造性的评论对我反思相关概念、完善理论机制,以做更好的研究起到重要帮助作用。快乐的日子总是匆匆。语短情长,期待再会!
吴商硕——河海大学
四天的IACMR方法研讨班转瞬即逝,密集的课程和小组讨论让我收获颇丰。首先,我见识了各个研究领域老师的风采,他们精彩的授课以及研究经验分享让我在知识更新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加深了对这一领域的热爱,老师们发挥了极好的榜样作用,让我们这些初入学术之门的新手更加自信也更加严谨;第二,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虽然大家的研究领域颇有不同,但是积极的脑力激荡过程让我们不断思考、推翻、再思考研究问题。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像艺术家一样雕刻作品的过程也充满了乐趣。最后,十分感谢我们组的指导老师张燕,老师特别平易近人,还总是激励我们去发现现象中的“张力”,寻找一些有趣且真正重要的研究问题,并且向我们分享了大量研究tips和心路历程,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
苏逸——浙江大学
第一次参加IACMR研究方法研讨班,四日转瞬,意犹未尽。老师的课程与分享让我收获颇丰,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最后一堂课,陈晓萍老师谈The Spirit and Ethics of Research, 告诉我们不仅要做扎实、诚实的研究,也要做对实践真正有意义的研究,这对于冲破固有思想的禁锢、摆脱自己给自己画下的理论掣肘是一种启迪性的分享。我也特别喜欢和小组成员们群策群力,一起讨论交流。自己思考的时候,我往往有陷入思维泥潭的无力感,和同学们探讨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发光,帮助我打开了很多思维的角度,是非常兴奋、愉悦的过程。学无止境,思无止境,希望大家都有美好的前程,努力发光吧!
周欣仪——杜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