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 • 灵感之源 • 学术责任• 奉献精神

新闻资讯

《组织管理研究》12卷第二期(2016年6月刊)中文摘要

The First Global Merger Wave and the Enigma of Chinese Performance

Killian J. McCarthy, Wilfred Dolfsma, Utz Weitzel

摘要:前五次并购浪潮是美国领引的事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显示,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第六次浪潮(2003 – 2008)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因为这一点,并基于相关文献,即(1)提出代理商是并购绩效的一个大预测指标。(2)区分三种不同的治理传统。(3)认为,盎格鲁-撒克逊系统最努力保护投资者和协调利益,而儒家系统最少——我们预测,盎格鲁-撒克逊收购者将在第六次浪潮中创造价值,而儒家收购者会捣毁它。我们发现相反的是真实的,并显示特别是中国收购者在第六次浪潮中创造了最大的价值。在试图解释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做同样事情的表现优于其亚洲邻国,并在做文献建议他们不应做的事情的方面优于西方同行。这不仅指出现有文献的普遍性局限,而且支持中国收购者“与众不同”的提法。我们因此呼吁做附加研究,用标准的可比较的并购数据去了解中国和儒家收购者。

Rethinking the Litera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lan M. Rugman, Quyen T. K. Nguyen, Ziyi WeiWe

摘要:我们综合有关中国跨国企业(MNEs)的文献,发现许多先前的研究是基于只有十几个中国公司的案例研究。它们如此基于特定案例从而导致错位地提倡用新理论来解释中国公司的国际化。为了尝试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证据关联,我们调查了500家最大的中国制造公司。我们旨在从定义上找出能成为真正MNEs的中国制造公司的数量,并使用财务基准法调查它们相对于全球同行的财务绩效。我们从新内部化理论发展我们的理论视角。我们发现只有49家中国制造公司是真正的MNEs,而其余的是纯粹的国内公司。它们的绩效比全球同行差。中国MNEs具有母国绑定的公司特定优势(FSAs),这建立在母国特定优势(母国CSAs)上。它们还没有通过重组母国CSAs开发先进的管理能力。本质上,它们收购外国公司来增加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但是它们在国际上不具备竞争力,也无法在海外运营中实现优秀的绩效。我们的研究结果对管理者、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启示。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ing Networking Patterns in China

Jianjun Zhang, Wei Zhao, Yanlong Zhang

摘要:借鉴制度嵌入视角的见解,本文探讨了伴随中国制度转型的两种战略人际网络的变化模式和意义。利用中国私企两波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在国家放宽了资源控制之后,与国家的人际网络的重要性趋于下降,而与市场参与者的联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人际网络投资的决定因素已经从管理者所感知的不同类型网络关系的重要性转移到企业直接的体制环境。最后,人际网络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些研究结果促进我们了解制度环境塑造企业人际网络战略的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Environ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New Ventur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China

Li Cai, Sergey Anokhin, Miaomiao Yin, Donald E. Hatfield

摘要:中国新创企业有两种主要的资源整合方式:稳定方式,即在公司现有资源包上进行微小的改变。或开拓方式。即创造出新的能力。中国创业环境具有两个独特的特征:环境动态性(不确定的市场,不稳定的制度,及快速的技术升级)和环境包容性(竞争强度和资源丰富的程度)。本研究表明:环境动态性及环境包容性调节资源整合方式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基于410家中国新创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在低环境动态性、及高或低环境包容性的条件下,资源整合的稳定方式和开拓方式都正向影响新创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在低环境包容性和高环境动态性的条件下,稳定方式和开拓方式都不会显著影响新创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高环境包容性和高环境动态性的条件下,只有开拓方式对新创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正向影响。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ic Giving in an Emerging Economy

Yuanyang Song, Peter T. Gianiodis, Yuanxu Li

摘要: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慈善捐赠的影响。基于利益相关者识别和重要性理论,我们认为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慈善捐赠有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强度取决于机构投资者的类型。更进一步,当慈善捐赠与企业目标一致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慈善捐赠的影响会更强。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慈善捐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本土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正向影响强于外资机构投资者持股、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正向影响强于短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我们还发现机构投资者对慈善捐赠的正向影响在民营企业和地区制度发展水平低时更强——在这两种情境下慈善捐赠与企业目标更一致。本研究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慈善捐赠决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学者进一步研究以及政策制定者改善新兴市场的公司治理有重要启示。

Coping with Multiple Institutional Logics: Temporal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Work dur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One Foundation in China

Yuhuan Liu, Chenjian Zhang, Runtian Jing

摘要:目前有许多研究运用制度视角来理解行动者如何应对多元制度逻辑并创造新的组织类型。尽管中国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研究基地,但是目前的理论框架不能有效解释在中国背景下,新兴的非营利部门行动者如何应对制度的多元性。通过分析壹基金的成立和合法化的过程,本文探讨了国家、市民社会、社会使命以及市场这四种制度逻辑的共存与冲突如何推动了组织变革与创新。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行动者如何通过临时性的解决方案来积累资源与开拓能力,并逐步实现其组织目标的过程。本文还解释了当前中国非营利机构推动组织创新的条件与过程。